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8,17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来西亚出版品 > 有人出版社 > 有人什麼?!詩刊 > 《什麼?!詩刊》第七期 時差
《什麼?!詩刊》第七期 時差
上一张
《什麼?!詩刊》第七期 時差
下一张
next

《什麼?!詩刊》第七期 時差

作者: 陳奕進、盧姵伊、葉福炎
出版社: 有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商品库存: 19
市场价格: RM15.33
本店售价: RM13.5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内容简介

《什麼?!詩刊》第七期 主題徵稿:時差

「科技打破邊界,世界看似無縫接軌。然而記憶的游離、情感的拉扯、文字的轉譯,都因各種阻滯、延遲和斷裂,在相同的時空呈現各種落差。

 

無論是年輕的面孔,如賴晨芳、陳佳伶等,抑或已是文壇前輩張惠思、李有成兩位老師皆在詩作中展現了各自的文字技藝。辛金順老師長期關注印尼詩壇,並在詩刊譯介了不少作品,一字一句間推敲和打磨,一顆孜孜不倦的詩心莫過於此。在閱讀來稿時,意念隨著文字出入於虛實、冷熱和遠近的界域之間:「當我越來越接近悲痛/你捻亮一顆星子/地上盡是火光」。宏量的詩句讀來有種煎熬的戰慄。這些火光究竟是救贖的,還是毀滅的?我們在詩歌的領地亦步亦趨時,正走向何方?

 

延續上一期的遺緒,這一期詩話介紹香港詩人,聚焦許鞍華導演的紀錄片《詩》(Elegies)。先陌書寫與詩人見面的讀詩會,也能體會在台北交匯的文友之情。志勇在香港觀影,對照黃燦然與廖偉棠的《詩》生活,也指出詩與導演之間的關係。李有成老師聚焦許鞍華的詩情,其實隱含哀愁與寬慰——許多人離開這座城市,原因各有不同,這也是導演「獻給香港的關於記憶與鄉愁的詩」。

 

福炎的〈在西灣,一道雁聲迴響:與張錦忠老師談編輯、評論與文藝園地〉,看似漫不經心的師生對話,實則蘊含著莫大的人文關懷,從馬華文學場域的多方展開來談,點出整個文學及文化生態的難題,值得我們從中一再反思馬華文學未來去向。這些文字的敘述,皆促使我們重新校準(recalibrate)自己與文學之間過於理想或過於現實的期待。

 

目次

 

封面插畫 立祥/ 編輯室報告 02

 

【主題徵稿】

刀口 李曼旎 05 / 時差 美婷約翰 06 / 只有一部手機鬧鈴在床頭響起的清晨 無花 08 / 旅行的困境 語凡 09 / 貓跳 陳宏量 10

 

【自由投稿/譯詩】

無性戀 陳佳伶 13 / 每一個月亮照拂過的夜晚 賴晨芳 14 / 來自月亮背面 傅嘉正 17 / 水草類局部與卡夫卡一首 張惠思 19 / 悲秋——遙寄張錯 李有成 24 / 沒有遺憾(陶沃恩) 譯你個頭譯譯譯 譯 26 / 在我們居住的地方(法依沙·瑪特·扎威) 陳宏量 譯 28 / 幽夢以後(阿都拉·胡賽尼) 陳宏量 譯 30 / 佐科·比奴爾布(Joko Pinurbo)輯 辛金順 譯 32 / 世界詩歌日,遇到Joko Pinurbo 辛金順 37

 

【詩話】

與共:黃燦然讀詩會記行 周先陌 40 / 速筆《詩》餘:看Elegies之後 李志勇 44 / 詩與哀歌——關於許鞍華的《詩》 李有成 49

 

【特約文字】

 

借時間 林日錦 53 / 文學需要程度領受嗎 陳奕進 56 / 在西灣,一道雁聲迴響:與張錦忠老師談編輯、評論與文藝園地 葉福炎 58 / 寫作の一期一會 陳奕進 封底

 

 | 編輯室報告

 

誤打誤撞闖入了《什麼?!詩刊》。從投稿人到審稿人,這一晃十年就過去了。

 

何種譬喻適合用來形容時間這人造的抽象物?

 

無論我們給出什麼,它總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它只是前行(或堆積、歸零、再堆積),並在既定的框架裡循環往復。我們的存在究竟是站著不動的,往下墜落的,還是倒退式地移動?「上」一年是過去式,「前」陣子是過去式,「那」時候也是過去式。然而我們口裡所說的「過去」真的成為過去了嗎?撇開時間呆板的切割和分類,我怎麼知道現今在電腦桌前敲敲打打的自己已非當年二十歲時窩在學生宿舍裡那個剛開始用電腦寫作的自己?我此刻的茫然,與當時的彷徨是何等地相似。

 

我們的感官與精神,彷彿兩位主宰內部世界的使者,緊握著自己的官僚主義和基本教義,往往固守於所已然熟悉,以及能夠理解的現實裡,不輕易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況更是加劇。久而久之,便與當下現實世界、社會和語境逐漸脫節,活在靈光消散的舊「樂園」裡。所謂的「樂」,不過就是比較自在的情境,別人的眼中無法理解的固執與錯置。詩人黃燦然的詩句「所以你身上全是地獄但你以為這就是人間人間就是這樣」,所言的也許就是人活著的那種無法徹底的自覺與足以盲目的正常化,兩者的糾葛。

 

因此,本期主題「時差」雖是相當老調的主題,似曾相識卻餘韻悠長。我們在某些時刻經歷了一些讓人靈肉分離的事,身體配合著時間的暴政,以老而佝僂的姿態臣服於它,至於靈魂,則不以為然。像是詩刊上一期的主題「抗議/疫詩」所見證的,是人在面臨時代生存危機之下吶喊與呢喃(甚至沉默),在生死的鐵面之前催逼出許多寫作者的詩性聲音。那接下來又是如何呢?隨著一個時代共同危機的解除,我們又回到了百無聊賴又無關緊要的日常了嗎?

 

本期的來稿在在證明了詩騷動的特質。無論是年輕的面孔,如賴晨芳、陳佳伶等,抑或已是文壇前輩張惠思、李有成兩位老師皆在詩作中展現了各自的文字技藝,跨時代的詩情演繹,若從「時差」的角度觀之無疑是一大看點。此外,譯詩方面亦有可觀之處,先不論是否翻譯得「信達雅」,翻譯詩歌的舉動本身即是一種對詩意的別緻尋求。歷來不少詩人或詩歌愛好者都會閱讀或翻譯外國詩歌,辛金順老師長期關注印尼詩壇,並在詩刊譯介了不少作品,一字一句間推敲和打磨,一顆孜孜不倦的詩心莫過於此。

 

在閱讀來稿時,意念隨著文字出入於虛實、冷熱和遠近的界域之間:「當我越來越接近悲痛/你捻亮一顆星子/地上盡是火光」。宏量的詩句讀來有種煎熬的戰慄。這些火光究竟是救贖的,還是毀滅的?我們在詩歌的領地亦步亦趨時,正走向何方?

 

近日在文壇掀起漣漪的香港紀錄片《詩》探討詩在各個詩人生活中的位置和樣態,大時代中求存的詩人與詩路。詩源於想像,更脫離不了血肉淋漓的現實生活。然而現實總是荊棘遍地,詩能不能在貧瘠、險峻的「不文學」環境中生長或存留,全靠詩人們頑強且近乎癡迷的意志。遠在港臺的周先陌、李志勇和李有成老師等人聽詩、讀詩和看詩的生活,令人欽羨。他們是與詩同行、同活的人。從他們對《詩》的觀後反響可見,我們的文學困境並不會差得太遠,一經觸碰便引起強烈共鳴。另外,福炎的〈在西灣,一道雁聲迴響:與張錦忠老師談編輯、評論與文藝園地〉,看似漫不經心的師生對話,實則蘊含著莫大的人文關懷,從馬華文學場域的多方展開來談,點出整個文學及文化生態的難題,值得我們從中一再反思馬華文學未來去向。這些文字的敘述,皆促使我們重新校準(recalibrate)自己與文學之間過於理想或過於現實的期待。

 

 

回到開頭的話,感謝姵伊邀請,以及她在編務上的盡心盡力。在時光的長河上,《什麼?!詩刊》繼續與諸位刻舟求詩。(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