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3,44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视偶像 > 偶像书 >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完整專訪錄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完整專訪錄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完整專訪錄

作者: 楊.S.韋納
出版社: 滾石文化
出版日期: 2004-12-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4.76
本店售价: RM48.7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假如七○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

  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

  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作者簡介

  楊.S.韋納(Jann S. Wenner)1946年生,當代西方媒體圈的傳奇人物。1967年,正是嬉皮運動如日中天的「愛的夏天」(Summer of Love),21歲的韋納剛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便和妻子Jane Wenner在嬉皮之都舊金山以極低的預算創辦了《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創刊號的封面人物就是約翰.藍儂。韋納亟欲創造一本深入報導搖滾樂文化的期刊,勇於雇用一流人才,雜誌內容更擴及社會、政治議題,使《滾石雜誌》迅速站上了六○年代青年文化狂潮的浪頭,成為當時「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喉舌。
  七○年代以降,《滾石雜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不僅在流行樂界成為一言九鼎的媒體霸權,更栽培出許多當代出版史上最優秀的作家、攝影師、插畫家和編輯。1977年,雜誌總部遷往紐約,到八○年代中期,它已經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滾石雜誌》從一份寥寥數頁、印刷粗劣的「地下刊物」,蛻變成全彩精印厚厚一大本的時尚音樂雜誌。韋納本人則從嬉皮時代不修邊幅的「反文化」英雄,變成家財萬貫的上流社會菁英,旗下擁有一整座出版帝國。韋納於1995年離婚,並公開出櫃表明自己的男同志身份。他目前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陳維明,台北市人,曾任職廣告公司文案、外商銀行業務員、報社編輯。 退伍前一年耳朵開竅,對音樂本身和音樂背後的故事一樣感興趣。 平日出沒於五四三音樂站,可以在darthvader個人板找到他。

  馬世芳,1971年生,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曾擔任廣播製作人和叢書編輯,並長年在媒體撰寫樂評、書評與雜文專欄。1999年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目前也是News98「音樂五四三」節,目主持人。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