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09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傳記/自傳 > 名人餘談
名人餘談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名人餘談

作者: 高伯雨等
出版社: 秀威經典
出版日期: 2024-01-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40.00
市场价格: RM82.15
本店售价: RM73.1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名人餘談》從維新派淪落為復辟派的沈曾植談起,有談章太炎及其門下的「五個王」:東王汪旭初、天王黃季剛、翼王錢玄同、北王吳承仕、西王朱逖先,而章太炎的師徒三代,則從章太炎、黃季剛說到劉博平。湘潭奇士沈鏝若,堪稱縱橫一代,睥睨千秋。自幼即以神童著稱,因資質超越,造詣精湛,不逾弱冠,已成爲傳奇一類人物。書畫大家葉恭綽曾是民初交通系掌門人,是交通系的要角。唐紹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以民國首任國務總理而為大眾所知。趙鳳昌被稱為「民國產婆」,其子趙叔雍是詞人,他親炙於大詞家況夔笙之門,得其薰陶而卓然成家,可當一代詞宗而無愧。戴季陶在晚清之際,以「天仇」為筆名,為文犀利淋漓,甚具朝氣。後來官居考試院院長,則一變原有之慷慨激昂,反而仗馬寒蟬,唯唯諾諾,只剩長樂老之風。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人獲得「財神」的綽號:一個是梁士詒「梁財神」;一個是孔祥熙「孔財神」。他們兩人都先後當過財政部長。梁士詒還是清末民初中國政壇上重要人物,交通銀行和「交通系」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宋子文在當財政部長的時候,也曾有人稱呼過他「財神」,不過他在財政部長任上,總共祇有七年時間,而且中間還經過了兩次下野,七年時間,並不是一口氣蟬聯下去的。此外,更加上宋子文擔任財政部長期間,又是國府財政最艱苦階段,所以,他的「財神」綽號,也就沒有以後的孔祥熙那麼響亮。孔祥熙一任十二年的財政部長,在中國歷屆擔任這項職務者而言,他可以算是幹得最久的了,所以他這個「孔財神」的稱呼,也就因此叫得就格外響亮,中外咸知。王正廷與顧維鈞兩人,在民國外交壇坫上久據要津,非但為國人所熟知,而且蜚聲於國際;王、顧二人對國家社會各有其重大之貢獻,其勳業鴻猷可謂各有千秋,據種種傳聞,王、顧二人自巴黎和會失和後,終王之世未能恢復。林長民為《人間四月天》中才女林徽音之父,也稱得上是「一代才人」,當年他身死於郭松齡之役,福建耆宿、曾任溥儀老師的陳寶琛輓以聯,就有:「喪身亂世非關命,感舊儒門惜此才」之嘆了。

 
本書特色
 

  以數十位歷史寫手,寫出這些縱橫捭闔的人物,犀利解析事件顛末,剖析人物性格,讓您一窺歷史的究竟。至於文筆之洗鍊又為餘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超過二十五個之多,是著名的掌故大家。在港期間,高伯雨編過晚報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因他曾隨溥心畬習畫,從楊千里習篆刻),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誌。但終其一生,可說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當有千萬字之多。二0一二年香港牛津出版社整理出版高氏著作十巨冊《聽雨樓隨筆》,其中多冊是首次結集出版。二0一六年許禮平撰寫《掌故家高貞白》一書出版(香港牛津出版社)。


目錄

編輯前言

從維新派淪落為復辟派:記沈曾植
記章太炎及其門下的「五個王」─馬敘倫份兼師友.湯國黎情篤伉儷
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師徒三代:從黃季剛說到劉博平
記湘潭奇士沈鏝若生平
南洋菸草公司簡照南創業史
談交通系「掌門人」葉恭綽
記唐紹儀之死
望重中外一斧難逃的唐紹儀
趙竹君趙叔雍父子傳奇故事
名士風流趙叔雍
汪政權「公館派」重要人物之一:
由陳春圃說到陳璧君
革命、佞佛、厭世的戴季陶
廖仲愷愧對胡漢民─半世紀前廣州革命政府的一頁秘辛
廖仲愷被刺後的一段風波:胡漢民臥室拒捕秘情
三位安徽軍人省主席:石友三、方振武、陳調元趣聞軼事
西安事變中宋子文所扮演的角色
宋子文與盛七小姐難締鴛盟記
記孫科第一次的短命內閣
記孫科當年的「太子派」人馬
記奇異詩僧八指頭陀
我也一談蔡松坡
從黎明暉來港弔章喪說起─並記當年的黎錦暉與明月歌舞團
梁士詒、盛宣懷與中國鐵路
民國史上兩財神:從梁士詒說到孔祥熙
上海聞人王曉籟傳奇
記上海「黑白大王」盛老三
「一品老百姓」虞洽卿二三事
王正廷、顧維鈞失和數十年
徐悲鴻‧蔣碧微‧廖靜文
梅蘭芳、胡蝶香港避難記往
紛擾局面談林長民
蔡哲夫「名士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