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73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戏剧 > 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歷史、美學與創作
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歷史、美學與創作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歷史、美學與創作

作者: 邱誌勇
出版社: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出版日期: 2023-12-2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60.00
市场价格: RM69.97
本店售价: RM62.2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數位表演」是一個持續演進的新詞彙,一個關於透過科技的使用與應用來增進表演與視覺藝術美學底蘊、奇觀效果、情感聯繫與感官衝擊,也是對於意義與符號的獨特運用。本書是針對2010年後台灣數位表演暨科技劇場的深度觀察,從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出發,透過田野式親身觀察,再回到理論思潮的抽象化,對藝術家團隊的系列創作進行剖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雙主修視覺藝術與電影,副修美學,學術專長為數位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連續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日本關西大學訪問學者資格。曾擔任《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研究暨出版計劃》、《科技藝術政策規劃研究案》等計畫主持人,並策劃《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台灣燈會客家燈區—伶俐》、《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虛幻生命:國際生物科技藝術展》、《後・技・藝》、《絕對・凝視:柯錫杰玖齡影像藝術展》、《後數位人類紀:2019國際科技藝術展》、《故事跨視界展》、《2015-2016年台灣科技藝術節—潮》、《2014科技藝術展—奇幻視界》、《顫・動・感:台灣新媒體藝術新銳展》等展。著有《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並編輯《藝術松》、《數位藝述》、《媒介擬想(4):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前言
概念勾勒—從後劇場到科技劇場的轉向
邁向混真展演的當代性
重繪「數位科技」+「表演藝術」
後劇場
定義數位表演
數位科技作為創新媒材
數位表演發展脈絡
未來主義(Futurism)
達達主義(Dadaism)
包浩斯(the Bauhaus)
福魯克薩斯(Fluxus)
〈九個夜晚〉(9 Evenings)及藝術與科技實驗(E.A.T.)
1970後的新頁
結語
台灣數位表演發展系譜
一個未竟之詞
雙重跨域・分進合擊:台灣數位表演發展的四條路徑
台灣數位表演藝術實踐的美學特質
重新令人著魔的數位表演
數位表演的美學底蘊
影像與介面的流變
時—空關係的超越
身體與科技的體現
虛擬與在場性的辯證
觀眾角色之轉化
聯覺:感官與知覺的融合
結語
從破除鏡框、演員退場到沈浸體驗:王俊傑在《萬有引力的下午》、《罪惡之城》與《索多瑪之夜》中展現的科技劇場形貌
王俊傑系列創作
科技劇場的美學表徵
結語:醞釀中的劇場形變
後劇場的科技性:周東彥在《空的記憶》、《我和我的午茶時光》與《光年紀事:台北—哥本哈根》中的「影像詩學」與「科技時空」
周東彥的科技劇場三部曲
瀰漫擴散的影像詩學
科技時空的匯聚
觀眾角色的轉變
結語
身體,複像及其數位替身:蘇文琪在《Loop Me》、《Remove Me》與《微幅W.A.V.E.》中的身體意象與數位美學
身體、科技,及其之間:蘇文琪的數位表演三部曲
身體及其複像
數位替身、在場性及其能動性
結語
*替身操演:數位表演藝術中的「異體」與「機器/人」
「偶」的現身:從道具到主角的轉化
「偶」的形貌
從義肢到異體、從機器偶到機器/人
始終已是主體科技:偶的主體化與人的隱身
結語
*空間性身體的實踐:謝杰樺在《第七感官》、《Second Body》與《永恆的直線》中的空間與身體
謝杰樺及其系列創作
科技中的身體與空間
空間性身體:在科技空間中重寫身體的表演性
結語
*結語 走向虛擬的未盡之境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