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人類學/民族學 >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
上一张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
下一张
prev next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

作者: 林承緯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18-04-2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98.00
市场价格: RM75.75
本店售价: RM67.4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什麼是民俗?在學術體系的世界裡,民俗學如何被理解?蓬勃發展於台灣民間的地方文史研究,這些在野之姿的民俗研究,在學術知識建構中,又該怎麼樣來定位?

  本書著眼於台灣民間社會各種傳承文化面向的考察分析,透過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三大議題共十二篇章的研究展開,掌握從清領、日治、戰後到當世的民俗文化傳承、受容、變遷等動態的文化變貌,從中理解台灣的民俗文化本質及特徵,進而思索建構不是中國民俗學、日本民俗學或歐美民俗學研究的追隨附庸,也不是社會學的俗民研究或人類學漢人研究翻版的台灣民俗學這門獨立學門的可行途徑。

本書特色

  1.    第一本為民俗研究立論的專書。

  2.    從民俗到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作者以文化財保護大國日本為例,從學術的角度解析台灣民俗的現況與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能。

  3.    奉納、年節送禮、神將扮裝等,來源為何?信仰與無形文化資產間的關係為何?本書都有精闢的剖析與論述。

名人推薦

  歐陸的民俗學(folklore)對民族國家發展影響深刻,日本民俗學與其國民性之塑造息息相關。反觀台灣在民主化之後,其政治國家(state)體制日益成型,但作為國民國家(nation)的文化涵養認同,則有待深化,民俗正是民族文化的底蘊結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民俗固然來自過去,但是應該保存於現在,成為實際生活的內容,並且繼續傳承給未來的世代。面對台灣的過去,每一個世代以及當時每個不同族群的民俗活動,都應該被保存、被維護與被延續。如此,民俗研究的文化資產價值才能獲得正確與完整的對待。——廖仁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圖書館館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承緯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民俗審議委員。

  專長為民俗學、民藝美學。以台灣、日本為調查據點,進行宗教造型、祭典儀禮、文化資產、生活技術等傳承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藝術家,2012)、《就是要幸福:台灣的吉祥文化》(五南,2014)、《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2014)、《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遠足文化,2017)等。
 


目錄

推薦序
傳承文化 經緯民俗 戴寶村 
台灣民俗學的文化資產價值與美學價值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之傳承意義 廖仁義 
 
序章 在野知識生產的方法序說 
 
第一部 行為傳承的民俗學 
 
第一章 敬神崇佛的奉納民俗 
一、前言
二、人與神的交流:祈願與奉納
三、傳承於台灣各地的日本奉納民俗及奉納物
四、奉納所見本國.異國的文化傳統
五、結論
 
第二章 禮尚往來的贈答民俗 
一、前言
二、日本歲時節慶與贈答
三、漢人傳統社會下的贈答
四、日本贈答在台的傳承樣貌
五、中元歲暮與中秋年節:台日饋贈民俗的交融
六、結論
 
第三章 裝神扮將的假裝民俗 
一、前言
二、假裝.變裝文化的展開
三、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假裝民俗
四、傳承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神將:另一種的假裝行列
五、結論
 
第二部 信仰傳承的民俗學 
 
第一章 金瓜石的礦山信仰 
一、創建金瓜石神社
二、金瓜石神社的設施與坐落位置
三、金瓜石神社的祭神與礦山信仰
四、金瓜石的祭典與神社例祭
五、結論
 
第二章 台北稻荷神社的創建 
一、前言
二、稻荷信仰與稻荷神社
三、從穴守稻荷至台北稻荷的創建歷程
四、鄉社台北稻荷神社的發展歷程
五、稻荷信仰的神社祭典:例祭與初午祭、節分
六、結論
 
第三章 戰前台灣的稻荷信仰 
一、前言
二、稻荷信仰在台的展開
三、稻荷社於全台創建的背景及其發展
四、初午與玉替神事
五、結論
 
第四章 神社遺跡與文化資源 
一、前言
二、日本宗教在戰前台灣的發展
三、文化資產保護下的神社遺跡與神社重建的動向
四、從遺址保護、祭典再現到神社展示的文化資源活用
五、結論
 
第三部 文化資產的民俗學 
 
第一章 民俗與無形文化資產 
一、前言
二、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的興起
三、文資普查與登錄指定:以淡水無形文化資產為例
四、民俗文化的傳承與變容
五、地方祭典的資產化過程
六、結論
 
第二章 宗教信仰與文化資產 
一、前言
二、《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與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
三、無形文化遺產、文化資產登錄的「信仰」
四、從「美食」與「祭典」所見的申遺趨勢與保護策略
五、結論
 
第三章 山鉾巡行的申遺之路 
一、前言
二、京都祇園祭的歷史傳承及山鉾巡行的文化財化
三、從祇園祭所見文化財保護措施與祭典傳承間的調和
四、山鉾巡行的文化財保護及保存會設置
五、結論
 
第四章 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一、前言
二、台灣的民俗文化資產保護現況
三、民俗文資保護與宗教信仰如何兩立並進
四、都會台北的民俗文資保存
五、結論
 
第五章 從在野民俗研究到民俗學 
一、前言
二、戰後台灣的民俗研究者群像
三、民俗研究於學術場域的發展現況
四、結論:當民俗從研究對象走向學問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