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9,9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作者: 陸傳傑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 2023-09-1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地名,不只銘記一地的歷史興衰
也與你我的生活與情感記憶緊緊相繫
***
暢銷文史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採訪、踏查之大成
上溯荷蘭時代,下探至1960年代臺灣都市擴張時期
以地名的角度,認識臺灣歷史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面貌

  ●    「夢裡」在哪裡?是地形讓人如同走入夢裡嗎?
  ●    明鄭時代的里坊名為什麼有一股濃濃的腐儒氣味?
  ●    平埔古地名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
  ●    「張」在清代的土地開發上代表什麼意涵?    
  ●    1920的臺灣地名大變革,到底改了什麼?臺灣人怎麼面對?
  ●    國民政府對於臺灣地名最重要的政策是繼承?
  ●    都市擴張急遽,對地名政策帶來什麼挑戰?

  理解老地名是認識臺灣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長期從事人文、地方採訪報導的陸傳傑,在過往的地名學基礎上,開展出有別於學者的立論與三大特色:一、以故事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三、不只談歷史,也探索地名與社會的脈動。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地名謎團的精神,值得讓你我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

本書特色

  早從日治時期的學者伊能嘉矩、安倍明義、中村孝志,到戰後臺灣史大家曹永和、挑戰編寫《臺灣地名沿革》並為臺灣地名研究打地基的洪敏麟,以及知名的翁佳音、李筱峰等人,前仆後繼投入臺灣老地名釋義解惑,顯見老地名在「臺灣史」當中,是一門怎麼也說不盡談不完的重要研究題目。

  對臺灣老地名深有研究的陸傳傑,奠基於前人學者的研究,並結合個人長年文史踏查與採訪寫作的功底,呈現出三大特色:

  一、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
  有別於學者全然本著文獻資料的解釋,曾長期任職《人間》與《大地地理雜誌》的文史工作者陸傳傑,更著意於聆聽當地人對於地名的念法(發音)、解釋(歷史源流或鄉野奇譚)、接受度(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擁抱日本人改的地名、有的棄之不用),最後歸結出來的答案,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卻飽含一地人民的悲歡與生活感,故事性十足,有時亦有濃厚的鄉俗趣味。

  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
  對平埔族群的重視與平反,是陸傳傑非常重要的核心關懷。從前作中提到「阿里史」、「大加蚋」、神祕的地名「番婆」,到本書(第二集)中探討「馬麟」等等帶著不祥與悲傷的平埔族地名,如何與消失的巴宰海族分布範圍重疊等等,讓我們發覺一段在漢人文化的高度優勢下,逐漸被消失的平埔族故事與歷史。

  三、不只是歷史,地名也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
  為了對臺灣地名有更深入而持平的考究,作者採取長時段的地名觀察,不只上溯到前荷蘭時期,梳理對臺灣地名政策影響最深遠的「1920年代地名大變革」,更觸及至今少有人談的戰後因都市人口擴張而「批量化產出」的地名,以及全球化資本的入駐,也在地名層上覆蓋一層西式或商業化的地名。

各界推薦

  黃震南|文史收藏家
  吳宜蓉|《開箱臺灣史》作者/歷史教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
  代表作品包括: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臺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2014)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臺灣真相》(遠足文化,2015)
  《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2018)
 


目錄

序    
先有秀朗,後有枋寮;之後才有二八張、四十張;然後是艾德蒙、遠東ABC

荷蘭時代篇    
大員、臺灣,埋冤?    
叭嗹、萬里、金包里串起一幅族群分布圖        
加蚋仔為何能取代雷里而留存下來?
荷蘭「番社戶口表記」的是人名還是地名?    
澎湖的地名為何「一成不變」?    
荷蘭時代臺灣的地名面貌只能歸結爲轉口貿易?    
西班牙海洋帝國在臺灣土地上的印記
    
明鄭時代篇
東番記中的地名是海盜、走私販子活動的據點?    
明代的北臺灣只是出使琉球國的航標?    
明鄭時代的里坊名為什麼有一股濃濃的腐儒氣味?    
除了滿足軍糧供應明鄭軍屯,應該還有保護交通路線的考量    

清代篇    
平埔古地名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    
張,在清代土地開發上所代表的不同意涵    
窠=坑?臺北盆地內客家地名的遺存    
虎尾「應該」在哪裡?    
糖有糖廍,樟有腦寮,奈何獨茶無名?    
這個番社竟然「神奇」的保存下來!

日治時期篇
一九二〇年地名大改制,奠定了現代地名體系的基盤
西門町為何能頑強地存活下來    
町;丁目;番地,內地化的起點    
同樣是山,鳳山與旗山的「山」為何發不同?
日本人叫Takuo,臺灣人叫ハマセン
夢裡‧mon-nii‧摸奶?

光復篇
我混果貿的,你混哪ㄦ?    
產業勞力密集化、城市規劃無序化、地名批量化    
馬公改回媽宮怎麼就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