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3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
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
上一张
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
下一张
prev next

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

作者: 劉翠溶,畢以迪
出版社: 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1-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環境史為我們瞭解今日緊迫的生態危機提供了重要的長期觀點。本書的各章從環境史的架構來檢討東亞的現代化與發展。這些篇章考察自1700年至2000年的漫長歷史軌道上,發展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大多數的篇章也觸及當前的問題。

  《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把從事東亞環境史研究的先驅研究者與後進研究者集合起來,從中文與日文的資料中呈現一本英文著作。(本書沒有韓國環境史的篇章,因為我們無法找到一位學者來提出論文。)雖然聚焦於發展的環境層面,本書在中國、日本和全球環境史,以及世界史與發展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觀點。在這樣的作法下,本書提出新的架構來理解環境、社會與經濟變遷的交互過程。它也開啟了在東亞之內以及東亞與歐洲和北美的比較觀點。

  除了對東亞環境史的特殊貢獻外,我們的希望是,本書可以開啟新的全球環境史比較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追求在全球與帝國環境史學者和科學史學者之間,探索現代化、發展、和帝國主義作為環境變遷的驅動力之,同時加上重要的東亞視野。

  我們的希望是,本書把中文、日文和英文的學術成果放在全球對於發展與現代化的辯論中,將會激勵對於東亞環境史的一些遠見。
 


作者介紹

主編者簡介

畢以迪(James BEATTIE)


  是紐西蘭懷卡多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他在該校教帝國史、環境史、庭園史、世界史。他已發表五十篇以上的論文。除本書之外,他已和其他學者共同主編六種論文集,包括最近與 Emily O’Gorman 和 Edward Melillo 主編的 Eco-cultural Networks and the British Empire: New Views 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Bloomsbury, 2015),與 Richard Bullen 主編的 Visions of Peace:The H.W. Youren Collection and the Art of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2014)。他也是一份期刊 Oecolog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的總主編,也是一項關於路易.艾黎(Rewi Alley)研究的共同主持人,經費達四十三萬四千元。他目前的研究是為撰寫三本書:Rewi Alley, Art and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Bullen);People and Environment since the Holocene (with Bruce Clarkson); and Chinese Migrant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Exchange between South China and New Zealand.

劉翠溶(Ts’ui-jung LIU)

  目前是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她於1974年獲得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博士學位。她在中央研究院曾任職於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文化研究所(歐美研究所的前身)、經濟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她已出版三本專書和七十多篇期刊論文,涉及經濟史、人口史、環境史等領域。她199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她於2014年退休。她最近主編的論文集有: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East Asi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Routledge, 2014),Local Rea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Routledge, 2016), 及 Environment,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Perspectives from Economic History (co-editor: James Beattie, Palgrave McMillan, 2016).
 


目錄


圖表目次
作者簡歷

導論 畢以迪(James Beattie)、劉翠溶(Ts’ui-jung Liu)原著 劉翠溶譯

第一部:發展與現代化的比較視野
第一章  中國帝制後期的農業、人口與環境
安德森(E. N. Anderson)原著
劉翠溶譯
第二章 英帝國內中國移民與殖民發展的個案研究,1860- 1920 年代    
畢以迪(James Beattie)原著

    
劉翠溶譯

第二部:水景—發展、現代化與社會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的圍堤社會與水利管理:1720-1980 年代東湧的沙田環境體系
馬健雄(Jianxiong Ma)原著

    
馬健雄譯
第四章 水景與社會轉型:以牡丹水庫為例
劉紹華(Shao-hua Liu)、黃樹民(Shu-min Huang)原著

    
劉紹華、黃樹民譯

第三部:地景的商品化
第五章 新日本八景在重繪日本人對地景的態度中所扮演之角色 

    
鍾斯(Thomas Jones)原著

    
劉翠溶譯
第六章 帝國與植物學:日本帝國的金雞納栽培與「規那學」 的發展(1912-1945)
顧雅文(Ya-wen Ku)原著

    
顧雅文譯
第七章 戰爭地景的能源學:河南的戰爭生態,1938-1950

    
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原著

    
朱瑪瓏、王文昕譯

第四部:對發展的反應
第八章 中國大陸 1970 年代以來的環保非政府組織
費晟(Sheng Fei)原著

    
費晟譯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台灣土地利用: 生態現代化取徑
黃信勳(Hsin-Hsun Huang)、 蕭新煌(Hsin-Huang Michael Hsiao)、徐世榮 (Shih-Jung Hsu)原著

    
黃信勳、徐世榮、蕭新煌 譯
第十章 物累與逍遙:莊子的自然
鄺龑子 (Kim-tze Charles Kwong)原著

    
鄺龑子中譯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