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4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艺术总论 > 教導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教導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上一张
教導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下一张
prev next

教導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

作者: 凱莉‧費德曼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7-04-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40.00
市场价格: RM36.51
本店售价: RM32.49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以社會、認知、以及課程理論為根本,費德曼提供從文化的觀點教導視覺文化的理論架構。篇章內容分別討論:民主化的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哲學與歷史的考量、藝術歷史的近代變革、學生發展與認知的關聯、學校內外藝術的詮釋、課程中純藝術的腳色、科技與教學、電視如同國家課程、學生藝術的創作與評量以及更多。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莉.費德曼Kelly Freedman


  北伊利諾大學藝術與教育教授。最近她在明尼蘇達大學教了15年之後轉往北伊大執教。1985年從威斯康辛麥德遜大學的課程與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從事各教育階段的藝術教學工作且已經超過25年。最近,她聚焦在學生與視覺文化的互動,以及後現代教育的情況。費德曼博士在「藝術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藝術與設計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教育科技的研究與發展(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及「課程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有許多的發表。她也經常對地區、全國及國際的聽眾演講。費德曼教授是「後現代藝術教育:課程的取徑(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一書的共同作者,並且和佛那竇 賀南滋(Fernando Hernandez)共同編輯「課程、文化與藝術教育(Curriculum, Culture, and Art Education)」。她是數個編輯委員會的委員,包括英國的「藝術與設計教育期刊(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而且是「藝術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的資深編輯。費德曼教授是全國藝術教育學會(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傑出會員。

譯者簡介

陳瓊花(總校正,譯導論與複校各章節)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育博士
  (Ed.D., Doctor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Urbana, US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羅美蘭(初校第1, 2章)

  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藝術與設計教育博士
  (Ph.D. in Art & Design Education, Roehampton University London, England)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

張家霖(譯 第1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臺中市立福民國小藝術教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吳冠嫻(譯 第2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私立美和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系助理教授

陳箐繡(初校第3, 4章)

  美國印地安納大學 藝術教育哲學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USA)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洪嘉宏(譯 第3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私立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徐玟玲(譯 第4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杏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總監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碩士班兼任助理教授

李靜芳(初校第5, 6章)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學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班副教授

盧姵綺(譯 第5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臺北市長安國小特教組長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江學瀅(譯 第6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鄭明憲(初校第7, 8章)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美術教育哲學博士
  (Ph.D in Art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USA)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楊馥如(譯 第7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私立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陳育淳(譯 第8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
  臺北市立介壽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目錄

致謝辭
導論

1 專業的領域:論述視覺文化教育
視覺文化,教育及認同
專業領域的論述
由殘存的社會理論,塑造社會實踐:從藝術教育的歷史所得來的教訓
破除疆界和教學觀念
結論

2 在美學發現意義:形式,情感及了解的相互依存
多元層次的美感經驗
現代美學的基礎
課程的現代美學
意義和視覺文化:從相關知識製造聯結
美學和意義建構:實用主義者和新實用主義者的觀點
結論

3 藝術的社會生活:聯結古今的重要性
新舊藝術史
脈絡與品質
往復來回:時/空的並置
結論

4 藝術與認知:認識視覺文化
探究視覺文化:形式,情感及知識對學習的關係
藝術發展的心理生物學的觀念
藝術發展的社會學觀點
認識藝術的社會學方法:建構主義,社會分享認知及分散式認知
脈絡化知識:藝術概念與誤解之形成
結論

5 詮釋視覺文化:為課程建構觀念
詮釋,脈絡及延伸的意義
後現代觀念和視覺文化
文化和個人的詮釋
結論

6 課程即歷程:視覺文化和民主教育
後現代課程
課程結構中的視覺文化再現
課程連結,認知連結
結論

7 藝術連結教育:科技影像,人造物,及社群
科技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學生使用藝術和科技
在螢幕上創作
觀看藝術:當學生身為觀眾
電視:國家級的課程
結論

8 貢獻視覺文化: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評量
評量:從喜歡到了解
評論和社群
藝術的群體認知和評量
學生的群體評量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