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戏剧 >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上一张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下一张
prev next

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作者: 李季紋
出版社: 木蘭文化
出版日期: 2017-03-0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99.00
市场价格: RM91.12
本店售价: RM81.1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新的題材,新的價值思辯,新的文化內涵,讓傳統藝術不死的關鍵。
  全台第一部以「標準化台語漢字」撰寫的歌仔戲劇本
  並附有華語翻譯的歌仔戲劇本集,雙書套裝。
  內附精彩劇照多幀
  收錄《美男子竇蓮魁》、《燕青》、《石秀》、《碧桃花開》四齣劇本。
  贈送音樂家柯智豪為《美男子竇蓮魁》譜寫的兩首新歌〈竇蓮魁調〉、〈拂柳少年〉,獨家唱段下載。

   
  本書為:
    
  出版戲曲劇本集的目的,旨在提供未來戲曲節目的演出與推廣。目前戲曲排演所使用的劇本,大多僅止於劇團內部流通,特別是擁有大量觀眾基礎的歌仔戲劇本,出版品甚少。尤以,現今歌仔戲劇本寫作與出版,幾乎以華語(國語/普通話)為主,而忽略了歌仔戲演出是以台語為主的事實,以至於演員讀劇本,或觀眾看字幕時,仍須自行在腦海中轉換為相應的台語,往往造成語意不精確、理解誤差的問題。其實教育部早於2007 年頒布了「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破除一般人認為台語「有音無字」的迷思,但卻少有人應用於戲劇與戲曲領域,甚為可惜。
  
  劇本用字未做台語標準化的工作,將使得劇目復排時得面臨重新梳理歧義、誤植問題的窘境,亦不利於教育推廣。而戲曲劇本的台語漢字標準化,需要理解劇作家的文學劇本與實際演員使用的演出語言間的差異,調整為最適合閱讀與排演的文字。以往使用的台羅系統,是教育部1997 年公布的「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與通行一百多年的教會羅馬字系統整合而成,雖能標示讀音,卻對一般大眾有拼寫困難的問題,亦喪失了文字字形與字義之美。使用標準化的台語漢字之後,則一併解決了形、聲、義的問題。另一方面,鑑於華語(國語∕普通話)是主流語言,本次也將針對劇本同時進行華語版本與台語版本的校正,將雙語漢字劇本並置。

  【各劇本介紹】
   
  《美男子竇蓮魁》
    
  你若真正是我的對影,將你的青春交換予我。
    
  獻出我的靈魂與性命,將你的時間交換予我。
    
  王爾德小說原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中,迷戀美少年格雷的畫家巴澤爾(Bazil Hallward),作家將他改為在三○年代從事最時尚的行業,寫真場裡的攝影師白雲清。參考了當時在太平町開業的彭瑞麟先生的特殊攝影技術,變出了一幅「鎏金錯銀寫真」,還將迷戀「紅衣少年」的台灣畫家席德進,疊進白雲清的角色形象中。寫真不同於油畫,具有可大量複製的特性,這左右了劇情的發展與結局,也更貼近現在這個藝術品靈光消逝的世道。
    
  這個故事自三○年代,橫跨到五○年代,再一腳踏進二十一世紀。「格雷症候群」(Dorian Gray Syndrome)是一個隱喻,依然存在於所有自豪的先進社會中。在彭瑞麟的年代,在棚內拍攝肖像,往往不使用閃光燈,而是利用白天的自然光,要拍到一張好照片需要時間等待。而在手機不離身的「滑一代」,補光神器與修圖軟體大行其道的現在,天然的青春美貌與真性情更顯得稀有可貴了。王爾德說的:「只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現在聽起來竟然是既刺耳又勸世啊!
   
  《燕青》
    
  香鈿寶珥,撫菱花如水,學妝皆道稱時宜。
    
  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長勝未起,縱亂雲垂地。
    
  《燕青》靈感來自《水滸傳》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計賺蕭讓〉。燕青,水滸好漢中的人氣王,梁山泊帥哥堆裡的一團俊俏。胸有將相才不得用,卻被蓄之以俳優;命運讓他處於一僕二主的窘境,還要周旋於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愛情遊戲之間。
    
  以燕青銜命商議招安為主線,鋪陳出燕青、李師師、宋徽宗之間的三角關係,並因而重新賦予此三人截然不同的文化想像。燕青為《水滸傳》中梁山泊的英雄之一,除了身懷絕技之外、兼擅琴曲,粗獷中帶有細膩的感情,一身團繡更使得他在梁山好漢中別具一格。描寫燕青
   
  與盧俊義的情義,與李師師以及宋徽宗之間的感情糾葛;在奔上梁山之時,他所拋棄的不只是世俗的禮教、還有對於感情的不信任和對於自由的徬徨,在亂世之間顯得鮮明而深刻……
   
  《燕青》宛如一幅精巧畫屏的製作,卻讓人感覺它在人物主題情節氣氛上的用心,為歌仔戲又打開了一扇新的門。或許,老派的歌仔戲觀眾一時還無法接受,但,新的題材,新的價值思辯,以及新的文化內涵,卻才是讓傳統藝術不死的關鍵。保留傳統歌仔戲的同時,也應該有前瞻性的、更多元的嘗試。 (郭強生教授,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2016)
    
  《石秀》
    
  玉帶瑯鐺束柳腰,羅裙半掩金步搖,
    
  紅蓮三寸好枝骨,天外飛仙過銀橋。
    
  《石秀》一劇的靈感來自於《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石秀怒斬潘巧雲,楊雄大鬧翠屏山〉與施蟄存的同名小說。石秀在《水滸傳》中是一個替人出力、好管閒事的拚命三郎。而上海新感覺派小說家施蟄存通過意識流的形式,呈現了《水滸傳》中拚命三郎「石秀」的內在糾結,「石秀對潘巧雲的暗戀,對義兄楊雄的輕視」等。將這名梁山好漢自卑的複雜思緒和另類的情欲描寫得入木三分。
    
  楊雄面邀石秀同住,結拜兄弟委其打理肉鋪生意。不料嫂子潘巧雲千嬌百媚,一顰一笑像是在對石秀明挑暗逗,惹得他意亂心煩,但為了
    
  兄弟之義他始終堅決抵抗。這種心緒積累一久讓他暗生鬼胎,某日他偶然偷窺嫂子時,竟發現嫂子與海和尚的不倫私情。為了義兄他不惜手刃海和尚,並煮為一鍋血粥,然而義兄卻不打算追究。
    
  石秀的義憤、忌妒、不平、委屈,便漸漸轉變成了對這位無能大哥的輕視。於是,他安排一場翠屏山下的對質,藉楊雄之手將潘巧雲、鶯兒主僕兩人手刃……
   
  在台灣各種「戲曲現代化」的努力,不乏嘗試在人物角色的心理描繪上下足工夫,但鮮有《石秀》如此這般的變態露骨,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變態露骨,才真正給出了一個「有溫度的感官時刻」,一個歌仔戲不再仍是歌仔戲的流變可能。(張小虹教授,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2016)
    
  《碧桃花開》
    
  一葉浮舟隨水流,碧桃依舊映月洲,
  
   試問真情何處有,心中空明亦無愁。
    
  當年,秦鍾衣錦還鄉迎娶美娘,並育有一子玉桐,而今,卻因一場摧花大盜的案件,喚醒美娘遺忘已久的惡夢,原本看似和樂的家庭,也因著疑心的產生逐漸邁向破裂的邊緣。
    
  心神喪失的馮生被控為摧花大盜,口中不斷念著「美娘」,似乎與秦鍾的夫人,在過去曾有著不尋常的關係……一連串的疑惑使秦鍾夫妻產生嫌隙,陰錯陽差之間,鑄下大錯。
    
  在審理案件的公堂上,秦鍾一向是個明智的裁決者,但面對馮生的案件,他失去了公正。雖然尚有眾多疑點未釐清,但秦鍾急欲將馮生定罪以報仇。未料御史龐彬的出現,使案情出現轉折,龐彬意圖為馮生開脫,且道出馮生早已無法人道的事實,得知此事的秦鍾猶如晴天霹靂,馮生是否真為罪犯?而秦鍾夫妻犯下的錯誤,又該如何處理……
   
  《碧桃花開》以新編的古典敘事,展開對人性黑暗面的探索、對階級意識的深究、甚至對死刑的反思,藉著多層次的人物,給新進演員豐富的角色經營空間,當代性已盡在其中。(鴻鴻,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

本書特色
    
  標準化台語漢字版+華語版(雙書套裝)
  寫給少年演員的戲  獻給青春觀眾的情詩

名人推薦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序)
  邱坤良(前北藝大校長、前文建會主委)
  徐亞湘(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專文推薦
  蔡欣欣(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政大中文系教授)專文推薦

  無論是改編傳統劇目,或新銓古典小說,或取材社會議題,或採借跨文化經典等創作,季紋都能以獨特的視角,架構文本,描摹人物,展示具有當代性的思維與價值辯析。(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政大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
       
  劇本唱詞編寫得見古典文學基底,情節關目安排及人物內心深掘深受西方戲劇影響,後設技法運用又有當代文學影子,而其跨領域的多方嘗試更見其藝術視野。我最欣賞之處就是這種在規範中勇於嘗試突破,並向歌仔戲創作邊界大膽探索的精神展現。(臺北藝術大學戲徐亞湘劇系教授 徐亞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季紋


  戲劇教師、作家、劇作家。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國立藝術學院(北藝大)戲劇所藝術碩士,師承張仁里教授、賴聲川教授、蔡欣欣教授。於北京留學期間,即於中戲擔任表演教師,是進入中國大陸表演教育體系中執教的第一個台灣人。學成返台服務,現職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擅長跨文化、性別議題與經典重構題材,在調風弄月中展現人性的溫度、細膩幽微的機趣,與當代性的價值思辨。創作劇本有《燕青》、《石秀》、《雜劇班頭關漢卿》、《碧桃花開》、《金水橋畔》等。導演作品有《死神與少女》、《安妮日記》、《男王后第十二夜》、《俄羅斯遊戲》等。著有劇本集《占斷是風流:李季紋戲曲四種》,散文集《後現代甜心》、《北京男孩女孩》,譯作有《誰殺了托爾斯泰:我被俄國文學附身的日子》。

台語漢字標準化-吳嫣珉

  台中人,現為師大台文所碩士生,興趣為台灣文化。


目錄

【標準化台語漢字版】
推薦序
殊勝因緣 蔡欣欣
規範與創新的模糊之美  徐亞湘
    
《美男子竇蓮魁》
東洋秀色西洋風,移步換形磨劍鋒/頭齣/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第五場/第六場/尾局(謝幕)
    
《燕青》
一片痴心畫燕青/頭齣/第一場︰花前訪行首/第二場︰月下遇道君/第三場︰情定玲瓏石/第四場︰燕辭醉月樓/尾局
    
《石秀》
從新感覺派小說到新感覺派戲曲/頭齣/第一場︰見嫂/第二場︰戲叔/第三場︰痴夢/第四場︰鬥鼠/第五場︰樓會/第六場︰斬僧/第七場︰殺山/尾局
    
《碧桃花開》
碧桃花下感流年,只愛初開一蕊鮮/第一場︰赴任/第二場︰一堂/第三場︰疑心/第四場︰失子/第五場︰二堂/第六場︰恨水/第七場︰三堂/第八場︰浮舟
    
出版後記
生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