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当代思潮/哲学 > 性史1926(限制級)
性史1926(限制級)
上一张
性史1926(限制級)
下一张
prev next

性史1926(限制級)

作者: 張競生
出版社: 大辣
出版日期: 2005-05-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50.34
本店售价: RM44.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1926年,北大教授張競生利用寒假徵稿,收集各大學生的性經歷,出版了一本《性史》,這算是中國人最早的性學報告,比金賽所著的《男性性行為》,還早了22年。

  正因為觀念太過前衛,第一集出版後馬上引起軒然大波。究竟是淫書還是史料?沒有定論,書倒是越圍剿越紅。張競生推出第一集後,見苗頭不對,趕緊追回已經付印的第二集,不敢再有下文了。然而坊間卻是熱鬧滾滾,不肖書商打著張競生的名號,盜版橫行,還一連出到第十集(什麼性史外集、性史補、性史補外補都來了),內容水準不一,而且悖離了張競生原有的立意。然而這些帳通通算在張競生頭上,就算他想自清,也已經聲名狼籍了。

  性史第一集與第二集,收錄有十二篇真實的性經歷,投稿者皆為大學生。他們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啟蒙、青春期的衝動與自慰的心情;情節上則有偷情、偷窺、嫖妓等等,相當真實的反映出當時的性觀念。而在每一篇文末,則有張競生撰寫的按語,提出中肯的評論。這些敘述與評論,現在觀來或許已經保守過時,但是書中保留了民初時期的民情背景與敘述口吻,卻成了這本書最珍貴的特色與趣味。而張競生在書中不斷提出女性的「第三種水」之說,也就是現在性學專家們至今仍在研究的「女性射潮」現象,足見其觀念之新。

  這本書當年台灣曾有小本流傳,但內容並不齊全;大陸的廣州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張競生文集,但是裡面的篇章同樣不完整。大辣出版這次將還原其原來風貌,除了原先的第一集,並收錄了傳聞中的第二集,推出完整版的《性史1926》。

作者簡介

張競生(1888.2.20-1970.6.18)
  廣東省饒平縣人,法國里昂大學哲學博士。著有《浮生漫談》《愛的漩渦》等隨筆集、自傳散文《十年情場》,譯有盧梭《懺悔錄》,是中國最早的翻譯版。
  張競生年輕時,與革命黨往來甚密,曾經參與營救汪精衛出獄的行動,還曾到新加坡投靠過孫中山,之後更被推薦為南方議和團的秘書。辛亥革命後,張競生到法國留學七年,1920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向廣東省長提出「避孕節育政策」,還提倡優生學,因為違反了當時中國的倫常價值,而被罵「神經病」。現在看來,張競生確實有先見之明。
  1921年張競生接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任,到北大教哲學,開始宣揚他的「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還提出所謂「愛情四定則」:愛情是有條件的、愛情是可比較的、愛情是可變遷的、夫妻是朋友的一種。結果引發中國文人界的愛情大論戰,包括梁啟超、魯迅等都加入,規模空前。
  張競生因為這一次筆戰而成為文人界的風雲人物,但是真正讓他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卻是由他編輯出版的《性史》。甫出版就被視為洪水猛獸,越是查禁書越紅,一票盜版書冒名跟進。結果張競生背了個黑名,從此擺脫不了《性史》的糾纏。 北京待不下去後,張競生到上海開始經營「美的書店」,破天荒聘請美麗的女店員,可惜生意興隆引人眼紅,最後還是落了個被查封的命運。
  從北大到上海這八年,是張競生的黃金歲月,之後他宛如從中國出版史消失了,沒人記得他的學識背景跟其他著作,只記得他出了淫書。張競生後來歷經文革與下放勞改,最後在故鄉孤獨終老。


目錄

  • 性史第一集
     我的性經歷/一舸女士
     初次的性交/江平
     我的性史前幾段/白蘋
     我的性史/喜蓮
     我的性史/乃誠
     我的性史/蘋子
     幼時性知識獲得的回顧/敬仔
     一個寒假的最好消遣法(性史企畫的徵文)/張競生

  • 性史第二集
     我之性生活/SW生
     春風初度玉門關/映青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冠生
     我的性經歷/志霄女士
     佳鏡——我們的性交經歷/淪殿

      (《性史》內揭載的性經歷,或許現在觀來已經過於保守,但是書中保留了民初時期的民情背景與敘述口吻,卻成了這本書最珍貴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