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4,50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圖解台灣史
圖解台灣史
上一张
圖解台灣史
下一张
prev next

圖解台灣史

作者: 王品涵,郭婷玉,許雅玲,莊建華
出版社: 晨星
出版日期: 2016-11-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80.00
市场价格: RM73.01
本店售价: RM64.9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直到二十一世紀,台灣史依然被囚禁在這塊土地上,解開迷障只是公平正義的第一步......給新世代新青年認識台灣歷史的新課綱

  ◎台灣歷史長期以來被官方意識形態與教育機構囚禁,本書採新一世代歷史專家之史觀圖解台灣從史前到四百年歷史的發展,並延伸介紹事件中關鍵人物與歷史現場,成為提供重新思索歷史時空的最佳讀本之一。

  ◎每一大事情主題有圖有文,簡明易於閱讀和吸收,並融合教育部歷史課綱與題材,適合中學以上師生歷史教材使用,一讀馬上成為台灣文史通。

  ◎部分歷史現場以區域地圖與示意圖導覽呈現,適合對台灣主題或台灣史有興趣的讀者實地走訪。

  ◎掌握歷史中最核心的時間、事件、人物、地點等面相,一舉輕鬆了解台灣歷史

本書特色

  1.每個事情主題有圖有文,簡明易於閱讀和吸收,並融合教育部歷史課綱與題材,適合中學以上師生歷史教材使用,一讀馬上成為台灣文史通。
  2.部分歷史現場以區域地圖導覽呈現,適合對台灣主題或台灣史有興趣的讀者走訪。
  3.掌握歷史中最核心的時間、事件、人物、地點等面相,一舉輕鬆了解台灣歷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品涵


  1983年生,台大哲學系學士、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台文所博士生。長期致力於台灣文學、推理小說的評論、研究與推廣。現為東南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曾協助編纂《魏清德全集》(台文館,2014)、《台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台文館,2014)。並任內容力公司特約作者、企劃編輯。

郭婷玉

  1986年生,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研究主題為日本時代臺灣史,並關注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研究、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等領域。著有〈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的地方政治:以屏東東港地區為例〉、〈清末臺灣的搖會組織〉等論文。並任內容力公司特約作者、譯者。
   
許雅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為清代台灣貿易史、荷蘭時期台灣史、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熱愛美食、烹飪、旅行,認為自己的工作跟烹飪一樣,是在不同素材中尋求各種特質的協調。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企劃編輯、紀錄片研究員。

莊建華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因為關心台灣在二戰後的制度轉變問題,致力於研究戰後台灣史的研究,曾編纂《台灣全志》(卷五.經濟交通志),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紀錄片研究員。

監修者簡介

陳思宇


  政大史研所碩士丶台大史研所博士、台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丶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培育計劃丶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丶社會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歷史紀録片企劃丶歷史顧問。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營運企劃長。
 


目錄

序一 郭婷玉
序二 王品涵
序三 許雅玲
 
【史前史】
◆史前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史前時期」是什麼?
「台灣」是怎麼誕生的?
[ 蓬萊運動]
[ 冰河時期]
史前文化:使用鐵器與石器的時代
已知用火的舊石器時代:神祕的長濱文化
已知燒陶的新石器時代:不笨的大坌坑文化
[ 左鎮人]
[ 月形石柱:神祕的台灣巨石陣]
最後階段:金屬器時代
[ 史前遺址的命名]
考古學的考古史:台灣考古史
[ 台灣史前遺址文化層示意圖]
 
【海上競逐】
◆荷蘭人為什麼來台灣?
「遲到」的VOC
[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的權力]
[ 荷蘭建城過程]
[ 荷蘭貿易轉運示意地圖]
[ 濱田彌兵衛事件]
原漢分治
[ 荷蘭在台轉運貿易]
[ 荷漢合作]
[VOC 與原住民、漢人的人數比例]
荷蘭統治時代的影響
[ 荷蘭為原住民帶來文字教育]
 
◆啥咪?台灣也有聖薩爾瓦多、聖多明尼哥、聖地牙哥?
北台灣的西班牙時代
[ 葡萄牙與明朝]
劃線打勾勾,瓜分全世界:
教皇子午線、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和薩拉戈薩條約
占領台灣,先過颱風這一關:
西班牙人與颱風的恩怨情仇
[ 日本江戶時期的鎖國政策]
[ 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
[ 社寮島]
走入歷史的「聖」字地名
[ 神祕產金地哆囉滿]
 
◆台灣也有海賊王?──大海賊時代的倭寇、海商與濱田彌兵衛
倭寇一定是日本人嗎?
[ 與「日不落」錯身而過的明帝國]
成為海賊王──武裝海商點將錄
[ 林道乾與寶藏傳說]
[ 從「打狗」到「高雄」]
「中國船長」李旦與「開台王」顏思齊
[ 與西班牙人大戰的林鳳]
鄭芝龍的海上帝國
[ 顏思齊登陸爭議
──「台灣第一鄉」的爭奪戰]
濱田彌兵衛與消失的抗稅紀念碑:
大員/奴易茲事件
[ 歷史上安平古堡與赤崁樓演變示意圖]
 
【清領時期】
◆清帝國統治台灣消極、多民變嗎?
從海島走入帝國
[ 清國棄留台灣論爭]
渡台三禁「紅豆泥」?
[ 褒忠門]
島內互打為哪樁?
[ 林爽文事件]
義民,原來不只客家人
[ 六堆部落圖]
 
◆清末台灣開港是西方列強侵略的一環嗎?
西方殖民者眼中的台灣
正港vs. 私口
[ 清代台灣「正港」的出口品]
重回世界貿易圈的台灣
[ 洋行]
[ 買辦]
茶、糖、樟腦與商人崛起
[ 台灣茶、糖、米的產銷地圖]
 
◆清末台灣為什麼不斷被捲入涉外事件?
掃到清末颱風尾的台灣
帝國領土與近代國家主權的碰撞
牡丹社事件與清帝國真正統一台灣
十九世紀末台灣情勢
 
◆清末近代化新政對台灣社會留下多少影響?
清末涉外事件
[ 土地清丈]
開山「撫」番?開山「剿」番!
劉銘傳自強新政再思考
事倍功半的近代化
清末新政再評價
 
◆漢化台灣──明鄭與清國如何「教化」台灣?
漢化台灣:明鄭時期陳永華的經營與沈光文的開拓
[ 海東文獻之祖]
明鄭時期文學:過客與流亡
誰是開台進士?清領時期文教的開展
[ 台中考棚]
[ 台北考棚]
清國時期文學:唯有宦遊文章?
[ 郁永河《土番竹枝詞》]
[ 老百姓看不到的八景]
[ 老百姓玩得到的八景]
 
【日本時代】【日本時代】
◆台灣如何因為一場不相關的戰爭被割讓給日本?
目標琉球,順便台灣
[ 帝國第一處海外殖民地]
台灣民主國,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
「竹竿裝菜刀」抗日去
日本建設台灣是好心?
日本的治理術
[ 乙未戰役路線示意圖]
 
◆台灣民主國,真的民主嗎?
如遭割,毋寧死!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
[ 台灣民主國的時間表]
抵抗與接收
台灣始政式
 
◆日本殖民統治體制如何確立於台灣?
帝國內的「異法域」
[ 霧社事件]
對台殖民法治的確立
國家權力影響每一個人
保甲的作用
[「大人」──日本時代台灣社會對警察政治的反應]
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
[ 台灣總督府統治體制圖]
 
◆台灣人在殖民經濟中只有被剝削的份?
三大調查與殖民經濟發展基礎
(一)土地調查
(二)舊慣調查
(三)人口普查
專賣與地方「樁腳」
[ 專賣制度]
資本家是投資還是掠奪台灣?
[ 二林事件]
蓬萊米與米糖相剋
[ 米糖相剋]
 
◆啟蒙或是愚民?日本時代的教育
教育敕語與同化爭議
「國語」與「義務」:伊澤修二的教育理念
從「國語傳習所」到「國民學校」:上學的漫漫長路
[芝山岩事件與芝山岩精神]
[國語學校與台灣藝術]
殖民所需的實業教育
[醫師蔡阿信與「文明女」]
超級窄門的中學教育
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地高教:台北高校與台北帝國大學
可及而不可望的異地留學:日本、歐美或中國
[舊式私塾教育與新式學校教育]
 
◆一九二○年代「內地延長」、社運頻起的台灣社會是什麼樣子?
同化與差別待遇
風起雲湧的台灣社運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影響
[ 文化協會「美台團」]
製作順民的殖民教育
語言的抵抗與接受
[《台灣民報》]
農民運動
[ 台灣農民組合]
勞工運動
[ 台灣民眾黨]
「內地延長」同化政策之反思
[ 日本時代的教育寫真]
 
◆日本時代的文學──是你的還是我的「國語」?
從古典文學開始:漢文文學
[ 吳瑣雲〈女子漢學研究會徵求會友書稿〉]
來吵架吧!新舊文學論戰
[ 台灣話文論爭]
台灣的日語文學
 
◆日本時代的原住民政策──手段用安撫同化或是徹底高壓?
日人眼中的「高砂族」
因理蕃而爆發的反抗事件
[ 莎韻之鐘]
霧社事件
 
◆台灣人在皇民化運動中真的有變成日本人嗎?
台灣,日本帝國進軍亞洲的跳板
皇民化政策的開展
太平洋戰爭與全面軍事動員
皇民化下的不同人群
「被」成為日本人
空襲與「疏開」
皇民化的各自表述
皇民化運動的遺緒
 
【戰後】
◆是終戰?還是光復?二二八事件為什麼會爆發?
二戰結束
[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
接收或劫收?從歡迎到失望的心路歷程
[ 澀谷事件]
二二八──不只是一根菸的問題
 
◆國民黨政權實施土地改革是有計畫的「德政」嗎?
農民的春天來了?
戰後台灣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政治工具
農民、地主對土改的反應
土改的原本面貌
 
◆戒嚴時期的生活值得懷念嗎?
當黑夜降臨:戒嚴體制的形成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白色恐怖
[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胡蘿蔔與鞭子中的胡蘿蔔
 
◆為何美蘇冷戰,台灣也會打噴嚏?
冷戰體制:山姆大叔與戰鬪民族之間的角力戰
冷戰時期的大金主:美援
[ 韓戰]
 
台灣經濟奇蹟是神話?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因與省思
台灣戰後經濟成長階段
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有效利用美援
帶動經濟成長的中小企業
有效運用人力資源
美日台的三角貿易網絡
引進外資
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
 
◆戰後台灣的文學是什麼樣子?
跨越語言,或者被語言跨越?戰後的台灣文學
內戰與冷戰──戰鬥文藝與反共文學
鄉土文學論戰
 
◆台灣解除戒嚴、民主化的推手是蔣經國嗎?
早期的微微火苗
威權鬆動與黨外集結
前所未有的美麗島軍法大審
民進黨成立與「時代在變」
戒嚴令不再,枷鎖仍在
南榕之死,最後一哩路
Last but not least——揭開蔣經國「親民」、
「民主推手」面紗
 
◆全面占領主席台?──一九九○至二○一六年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
民主浪潮
民主化:野百合學運
[ 動員戡亂臨時條款]
本土化
第一次政黨輪替
香蕉?太陽花?:占領立院的太陽花運動
[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第三次政黨輪替:我們真的打倒大魔王了嗎?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