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73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议题 >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作者: 桑賈伊.古普塔
出版社: 行路
出版日期: 2022-11-0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70.00
市场价格: RM71.49
本店售价: RM63.6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
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
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
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
震聾發聵之作!
 

  研究顯示,在我們有生之年,至少會再遭遇一場傳染病大流行,

  那麼,從個人、社會到國家,應該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

 

  桑賈伊.古普塔是資歷長達二十餘年的CNN首席醫療記者,長期以來親臨全球重大災難現場,包括海地地震、日本海嘯,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戰事等,重要醫療事件更是無役不與,比如SARS與伊波拉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炭疽病毒攻擊事件,都可見他站上第一線,撰文或邀請專家一同為美國民眾解惑。由於報導內容專業、持平又深入淺出,深受美國民眾信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他的文章與節目也成了民眾了解相關事實的首選。

 

  由於大流行病很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古普塔以此次新冠疫情為鑑,為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整理出重要的因應之道。為此,他至今做了數千場訪談,對象包括華府決策要員、世界頂級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學相關領域知名學者、患者本人或家屬、私營單位主事者,以及與時間賽跑、迅速研發治療對策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藥廠之高層等,從而得知許多獨家內幕。

 

  此書前半部,檢討了疫情爆發後美國犯下的種種失誤,像是政治角力導致正確防疫政策推遲、質疑口罩與社交距離的效果、輕忽無症狀感染、誤判新冠肺炎為老人病、太晚關閉公共場所等。此外古普塔還調查並回應了幾個重大疑慮,像是:全球疫情爆發源頭在哪?是否有人刻意釋出病毒?「疫苗猶豫」甚至「反疫苗運動」抱持什麼考量與論點?它們又錯在哪裡?作者以科研成果和他國經驗,建議了更為理想的作法。

 

  由於長年直接與大眾溝通,古普塔的著作往往非常實用。本書後半部從這波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切入,關照民眾切身的難題,探討日後生活方式應如何調整:日常生活如何與病原共存、如何安排財務計畫、為何應預立危急時的醫療選擇、如何調適心態並培養心理韌性、怎麼為年老的父母安排居住環境、外出旅行要特別注意什麼,乃至長新冠患者日後要怎麼維護健康……等等。 全書讓讀者在掌握真實資訊的同時,亦使自己的生命更具韌性、更具保障。(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各界好評
 

  ►「古普塔借鑑他在前線抵抗新冠肺炎的精彩報導,寫了這本充滿實用智慧的書,幫助我們在大流行病盛行的這個時代變得更有韌性。藉著近期吸取的經驗,這本帶著希望和樂觀的書為讀者在駕馭未來時提供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與《破解基因碼的人》等暢銷書之作者

 

  ►「既像謀殺案推理小說,又是實用的生存指南,桑賈伊.古普塔醫生此書實屬傑作。在這本精彩的書中,桑賈伊向讀者揭發在疫情新聞中不曾聽過的事(極少人有能耐這麼做),同時提供我們保持安全、並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追求生命所需的日常工具。」——安迪.斯拉維特(Andy Slavitt),白宮新冠肺炎應對團隊前資深顧問

 

  ►「憑藉著特有的好奇心、同情心和謙卑,再結合大師級的說故事長才,古普塔醫生介紹了這場我們經歷過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決定性的歷史,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讀這本書。」——溫麟衍醫生,前巴爾的摩衛生專員

 

  ►「口罩、肥皂、水、與人保持六英尺距離,再加上這本傑作,能讓我們在勢必得面對的下一場疫情中得以生存——也對我們剛經歷的這場疫情更加了解。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治癒方法,但這本書能讓你免受那些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的錯誤訊息和假消息所累。」——史考特.伯恩斯(Scott Z. Burns),電影《全境擴散》編劇

 

  ►「桑賈伊.古普塔醫生的智慧,讓我得以在過去十八個月守護住家人。現在這本書將使我們更有把握,自己擁有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時應具備的資源和心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五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得主

 

  ►「這本書簡直是驚悚小說,我們暫時還不知道結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古普塔這位值得信賴、誠實且明智的嚮導,來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並幫助我們預見未來,以因應下一場大流行發生。」——拉里.布萊恩特(Larry Brilliant)醫生,公共衛生碩士及大流行應對諮詢公司(Pandefense Advisory)執行長

 

  ►「如果有哪本關於新冠肺炎的書是「必讀的,毫無疑問就是這本。」——彼得.傑.霍特茲(Peter Jay Hotez),貝勒醫學院熱帶醫學院院長及教授

 

  ►「這本書對當前與未來的健康危機,做了充滿智慧且資訊完整的評估。」——《科克斯書評》

 

  ►「寫實,但是帶給人的感覺並非愁雲慘霧、黯淡無光,反倒是令人振奮的期許。」——《出版者週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
 

  桑賈伊.古普塔曾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第二個任期內,獲遴選為「白宮學者」,主要負責協助第一夫人撰寫醫療和健保議題方面的講稿。現在他是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副教授,也是CNN首席醫療記者,曾榮獲表彰電視工業傑出人士的艾美獎。他還主持知名的播客節目《新冠病毒:事實與虛構》,該節目是美國大眾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取專家建議時首選的資料來源,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節目現已改名為《追尋生活》(Chasing Life)。

 

  由於熱愛推廣科普知識,古普塔婉拒了歐巴馬提的入閣邀請,繼續擔任記者。他說故事的功力一流,總將專業內容寫得淺顯實用,因而本本暢銷,目前已著有《追逐生命》(Chasing Life)、《欺騙死亡》(Cheating Death)與《星期一早晨》(Monday Mornings)等書,其中以探討失智症問題的《大腦韌性:高齡化時代最重要的健康資產》(Keep Sharp: Build a Better Brain at Any Age)最為成功,不僅一上市就拿下亞馬遜書店總榜第一名,至今亦累積一萬多則讀者好評,此書繁體中文版由行路出版翻譯推出,獲得台灣重要書獎單位OpenBook頒發「年度生活書獎」。

 
譯者簡介
 
張瓊懿
 

  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翻譯工作。譯作有《大腦韌性》、《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美國福爾摩斯:海因里希與催生鑑識科學的經典案件》、《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強菌天敵:一個打敗致命超級細菌的真實故事》、《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與《不願面對的真相》等書,並長期擔任科普雜誌《BBC知識》的譯者。


目錄

◎引言 來路不明的肺炎
▷二○一九年最後一天,貝里斯
大多數戰爭都始於某種形式的宣戰,但這場疫情大戰的起頭卻混沌不明,而且很可能在接下來數十年都還有爭議。不管這個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哪裡來、在何時出現,有件事沒有人會否認:人類遭遇了二十一世紀首次全球流行病浩劫。雖然我們具備二十一世紀的醫學、高明的電腦模型和流行病預防規畫,但顯然還不足以應付。
 
二〇一九年十月,就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病變成殘酷事實的幾個月前,約翰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和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健康安全指數。雖然該報告指出「沒有任何國家能對流行病或大流行病做萬全的準備」,但是在他們評估的一百九十五個國家裡,美國得到第一名。很顯然,我們並沒有拿出應有的表現。
 
在這場大流行病中,富裕國家的情況往往更糟,一些貧窮國家反而受創較輕。這當中的差異,不管是好是壞,除了病毒本身的因素之外,也跟人們的行為有關。 
 
▎第一部 人類,我們有麻煩了 
 
◎第一章 驗屍
▶數字會說話▶新型▶勇敢說出「大流行病」
 
徹底剖析一個新疾病,完全了解一種病菌的生物學與行為、以及它對不同年齡層的人帶來的影響,有可能得花上數十年。而且答案沒有那麼直觀。以二〇〇九年的H1N1大流行為例,那些需要住院的患者大多在十歲以下。當時是認為,這些小孩從來沒有接觸過類似這個新的流感病毒,因此不具備免疫能力。至於禽流感(或稱H5N1),受影響最大的年齡層介於十歲到四十歲間,原因是自身免疫反應過度會提高死亡風險,因此在年輕的成年人中較為常見。至於新冠肺炎,較容易因染病而死亡的則是老年人,死亡案例中有八十%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 
 
這個發現後來卻成了混淆視聽的致命錯誤。美國的年輕人誤以為新冠肺炎是「老年人的疾病」,因此忽略了政府的指示,以為自己不會受感染,或很容易便能康復。隨著病毒開始突變,它侵害的宿主也愈來愈年輕——特別是在老年人已經接種疫苗,有了保護力之後。
 
◎第二章 多重器官衰竭
▶來自中國的謊言▶「只是嚴重的流感季節」▶採檢失敗▶政治亂局中的混亂消息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約翰.布朗斯坦是數位流行病學的先驅,目前擔任哈佛醫學院的生物醫學資訊學教授,也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首席創新長,擅長用各種數位數據來了解大眾健康。他擁有某些極具說服力的證據,可以證明早在二〇一九年秋天,就有人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生病——比世界各地得知這個病毒要早了好幾個月。
 
利用微衛星科技和互聯網的搜索趨勢,布朗斯坦在大家還沒發現前,就「見到」了武漢遭受第一波病毒侵襲的跡象。衛星影像顯示,自二〇一九年夏末開始,停進武漢的醫院停車場的車輛就開始增加,情況與前幾年大不相同。中國百度百科的搜索引擎上,與傳染病相關的搜索詞條也增加了。這種科技也曾被用來追蹤呼吸道疾病。布朗斯坦幾年前就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拉丁美洲的醫院到了流感季節就會變得異常忙碌。根據多數人口的行為來判斷疫情爆發的起點和軌跡,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方法。
 
◎第三章 蛇——病毒能耐變變變
▶病毒▶SARS的後代▶「實驗室洩出」理論▶又大又難纏
 
孟天行和我曾在柯林頓執政時期的白宮共事,他是中國地域政治專家,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資歷很長,擁有各種豐功偉業。他是華府第一個提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武漢實驗室洩出的人,現在他想要讓大家把這個實驗室洩出的假設視為一種可能,而不是陰謀論。 
 
他認為這個病毒有可能是純天然的,然後在隨機狀況下從野生動物跳到人類身上,但他認為我們應該針對實驗室理論徹底調查。他相信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是源於自然界,但經過培育後,感染人類的能力變強了。川普時期的疾病管制中心主任鮑伯.雷德菲爾德醫生也這麼認為。「在實驗室裡,我們大多會想辦法讓病毒長得好再更好、再更好、再更好、再更好,這樣才好研究它、拿它來進行實驗。」雷德菲爾德解釋道。為什麼要對病原體做這些訓練,讓它們的傳染力或毒性變強呢?這是為了領先病毒——或說領先大自然一步。
 
◎第四章 牛——疫苗大有用
▶基礎免疫學:B細胞和T細胞之美▶揭穿關於疫苗十大迷思▶沉睡的巨人
 
我喜歡把疫苗視為教授語言的講師,它會教導我們的身體一種新語言。如果你經常接觸到某種病毒,那麼你的免疫系統就能很流利的用這種「語言」溝通。隨著病毒開始消退,使用這個新語言的機會也會變少,所以必要時就得再進修一下。追加劑的作用就是這樣,它可以讓身體很快想起怎麼攻擊病毒,特別是這個病毒和原來的病毒株只有些微差異時。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一日,輝瑞/BNT的mRNA疫苗成了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第一個批准緊急使用的疫苗,我有幸能訪問幕後的兩位主要科學家。為了報導這場疫情所做的幾千場談話中,這是我相當喜愛的一場。一月份,中國發布病毒基因序列沒多久,身處德國實驗室的烏爾.薩欣醫生和厄茲勒姆.圖雷西醫生,便立刻投入以mRNA對抗該病毒的工作。一直以來,他們都是把mRNA技術用在癌症研究上,但是他們很快將目標轉向因應這個新挑戰。他們具備所有需要的工具和能力。
 
▎第二部 杜絕大流行病
有件事起了巨大變化:我們的認知。醫學和公共衛生界外的朋友都因新冠疫情,上了一堂速成的病毒動力學、抗體和疫苗課。我們將學會怎麼跟這個在疫苗和天然抵抗力施加的壓力下,不斷變異和突變的病毒共存。隨著具有抵抗力的人愈來愈多,我們抵禦病毒的能力也會愈來愈強,只不過病毒的動力學也在跟著改變。我們愈認識病毒,病毒也會愈認識我們。在我們適應的過程中,病毒也在適應。這是一場賽跑。我們必須在病毒突破防線前,建立起防禦能力。
 
我們個人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受下一個肆虐的病原體侵害,並確保家人安全呢?要如何維護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應該記取哪些實際的教訓,以守護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如果你因為感染新冠病毒,成了有慢性健康問題的長期患者,事情看似沒有終點呢?這些問題——以及更多其他問題,它們的答案都在這本書的第二部。
 
◎第五章 預先計畫——我們絕對不能再次措手不及
▶正確的認知▶尋找可靠的科學和建議▶緊急通知▶隨時做好準備
 
即使病毒一再突襲,人類依舊我行我素得令人不安。二〇一八年,霍特茲醫生和同僚正確預測了美國七個可能出現麻疹的地方。一年後,這些地方爆發了小規模疫情,後來規模逐漸擴大,最後在三十一個州出現了一千多個確診案例。麻疹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是它有個簡單又有效的解藥,就是疫苗。如果讓我猜哪些地方是將來再次出現新冠肺炎的熱點,我會說就是霍特茲推測會爆發麻疹疫情的地方——「疫苗猶豫」情況最嚴重的地方。 
 
霍特茲和我都認為,如何提倡並行銷科學——從疫苗到生活型態醫學——是讓我們對未來的傳染病大流行產生防禦力的關鍵。推廣疫苗最有力的代言人,是我們自己社交圈裡那些已經接種疫苗,願意講出正面經驗的人。隨著反疫苗的立場變成非常態,信心的良性循環就會開始成長。我們承受不起社區中有威脅生命的小規模疫情爆發。把這件事想像成是在製造「認知抗體」,專門打擊錯誤資訊。
 
◎第六章 重新思考與看待風險——評估不確定的事,並著眼看不見的威脅
▶你的風險容忍度▶我們看重的是什麼▶用記憶下賭注的大腦▶重整大腦線路▶風險都是比較來的▶改寫風險:避免落入陷阱▶未來的風險▶動態的病毒需要動態的反應:請下注▶女性的特別注意事項▶數位科技的運用▶孩童讓風險更複雜
 
隨著新冠病毒在我們的環境生根,我們會需要經常評估風險並且做決定,這些決定影響的不只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身邊的人。儘管我們一輩子都在做影響他人的決定,但由於這個疫情極其複雜,我們做決定時必須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審慎。新冠病毒的毒性或致死率,也許會因為突變而降個一、兩級,但它恐怕無疑會在我們的環境中落腳了。
 
我們必須學習一輩子和這個病毒共處,並將它列入日常生活風險,這必須成為相對自動化的大腦流程,就像自動駕駛車透過導航做抉擇,來防止交通事故發生一樣。而具備這種自動化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你的大腦。評估風險時,若是試圖回想不存在的證據或記憶,只會拖慢你的速度、妨礙你做決定,而且你做出的決定還往往是錯的。所以這時你該做的,反而是清空大腦,別讓先入為主的觀念妨礙你,才有助你更正確的評估風險。
 
◎第七章 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為抵禦大流行病做好準備
▶胖子、僧侶、酒鬼、健美先生▶重塑你的新陳代謝▶滋養你的微生物組▶活動、睡覺、放輕鬆▶活動身體來對抗新冠病毒▶藉由睡眠支持免疫力▶建立心理韌性
 
減肥圈有個「設定點」理論:每個人都有內建的生物控制機制,會主動將體重調到一個預設數字。我們的身體喜歡將體重維持在一定範圍內,但如果吃得過多或過少,這個設定點便會失效或無法回復,這時體重會增減得很明顯,甚至可能出現新的設定點。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個發炎的基準線。發炎是身體的防禦系統對抗潛在傷害或損傷的機制,但是當這個系統不斷受到刺激,不停釋放化學物質,它就會開始錯亂。 
 
設定點高代表溫度高(發炎)。在感染的急性期,病毒會啟動一連串發炎反應,首當其衝的是我們的器官和組織。然而在病毒離開後,身體可能持續處於免疫風暴中,導致發炎的設定點持續提高。這個現象令許多醫生徹夜無眠,他們擔心病毒清除後,看似正在恢復的重症患者幾天後又再次倒下,然後過世。我們事後得知,川普總統在確診住院沒幾天便回到白宮時,他的醫生很怕會發生這樣的事。
 
◎第八章 為家人做好安排:學習以調整過的方式過每一天
▷健康檢查、癌症篩檢和疫苗追加劑不要停▷彌補日益擴大的差距 ▷聰明選擇健康醫療計畫▷重新建立急用金和財務緩衝▷備好預立的醫囑▷聰明旅遊▷重新思考年長的父母的長期照護機構▷接受社交圈因疫情而生變▷找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新平衡▷學習與病菌共處▶給長期患者的叮嚀
 
新冠病毒究竟會不會直接攻擊大腦還有爭議,目前尚未在死去的患者大腦發現新冠病毒。但是我們知道,在感染急性期大腦可能會出現發炎、自體免疫反應,以及自主神經的部分調節能力受損。醫生見到的這些神經狀況,也可能和血管的變化有關。科學家已經開始記錄引發長期症狀的兩大驅動力:感染和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的器官和血管損害,或是因為病毒滯留體內,導致問題一直存在。
 
一個人對新冠病毒的反應、以及是否會發展為長期患者,很可能受基因、表觀遺傳和環境因素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影響。日後我們能根據來自長新冠患者的數據,找到當中的模式,更好的預測什麼樣的人較可能出現長期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長新冠患者在接種疫苗後症狀有所改善,這是個好消息,也為導致長期症狀的根本原因提供了線索。對於長新冠患者以外的人,這則是另一個接種疫苗、以及日後持續施打追加劑的理由。
 
◎第九章 為我們的未來而戰:你的健康取決於世界各地其他人的健康
▷二○一四年春天▶印度的第二波致死疫情高峰是個示警▶急亂中的希望
 
新冠肺炎讓我知道,對於「世界上的一個角落爆發疫情,任何地方都可能遭受波及」這句我在非洲第一次聽到的公衛格言,我的理解多麼不足。偏遠的世界角落就像我們自家的後院。除非我們將全球性和國家性的分歧與裂縫都填補起來,否則新冠病毒就會像伊波拉病毒一樣可怕,殺傷力驚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協助遏止遠方爆發疫情。
 
大流行病揭露了我們的真實面目——我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倫理,以及人性。它以絕無僅有的方式考驗我們。過去這個世紀發生了許多事。自流感大流行以來,我們擁有了網路和手機、卓越的醫學科技,更加認識疾病本身,也更加了解治療它們的方法。新冠疫情危機促使mRNA疫苗終於跑到終點,將來勢必會在更多醫學領域成為有力的工具。這次疫情會是個時不時令人覺得疼痛的傷疤,但是我們會學習,並朝著對未來有幫助的方向繼續成長。
 
◎致謝
◎關於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