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8,17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博客來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博客來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博客來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

作者: 岡本隆司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3-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40.00
市场价格: RM98.90
本店售价: RM88.0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韓國:我不是「屬國」!
日本:我不是「倭寇」!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

韓國:廢除漢字
日本:脫亞入歐
「限韓」、「仇日」沒問題,日韓脫離中國反而會說自己很幸福!

中國社會如今瀰漫「反日」、「限韓」氛圍,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它是單純民族主義的展示嗎?

=======================

  日本學者岡本隆司從東亞歷史發展進程分析,觀察處於中國旁邊的日本與朝鮮,帶你進入十七、十八世紀動盪的東亞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韓國、日本之間的糾纏關係。在岡本隆司筆下,東亞五百年歷史就是朝鮮與日本如何在「華」的陰影下,用盡辦法撕去「夷」的標籤過程,而這些過程正能為至今猶在的歷史後遺症提出一種解釋。

  《朝鮮的困境》分析外緣因素——即對外關係的政策——如何影響朝鮮王朝的自我定位,而這深受清國「屬國自主」關係所影響。中國在乎「屬國」,朝鮮則追求「自主」。雙方的各自表述使朝鮮能游走在中國、日本、西方列強的夾縫中求生,甚至「獨立」。但同時,作為中國「朝貢體系」和西方「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新場域,朝鮮最終陷入受制於各方勢力的困境,「自主」、「獨立」與否也不由自己作主。

  《中國為何反日?》分析十七、十八世紀的明、清國與日本國在結構上的差異,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解構中日對立的因由。「海禁」政策使日本在十六世紀時成為中國最大的走私貿易國,日本被指認為「倭寇」,而由抗倭」這段歷史便形成所謂「反日」的思考原型。同時,日本也嘗試引進西方「現代化」藉此擺脫中國的影響,尋求成為「日本」的方向。

  =======================

  █二冊內容介紹:
  《朝鮮的困境》內容介紹

  
  「如何一面維持政體,一面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歷史課題。」——岡本隆司

  在現今大眾所熟知大韓民國之前,其實在十九世紀時,朝鮮(或韓國)在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曾成立「大韓帝國」,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

  書中透過朝鮮王朝時代出色的外交官——金弘集被殺的歷史,指出在朝鮮王朝裡,單一地以親日、親中、親西方或以主張朝鮮獨立的立場自居,都不能為朝鮮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而金弘集靈活地在不同立場中遊走,為朝鮮增加平衡籌碼,曾經以「親中」派身份,與清朝合作甚密,且借清朝之力,抵制國內親日派的力量;又力陳要多引入日本的開化思想,借日本的「交鄰」現代化身份,推翻國內帝制的傳統保守派別。可惜,最終被獨立派人士視為眼中釘,結果遭到暗殺。這結局猶如呼應朝鮮最後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當中不同國家在這個半島內力量的角力戰,以及發生在朝鮮半島內部的矛盾,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

  《中國為何反日?》內容介紹
  「中國人將『愛國』和『反日』畫上等號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無法理解也感到不悅。」——岡本隆司

  中國「反日」意識的出現,究其原因必須回歸至歷史之中。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岡本隆司梳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演變,並比較中日兩國的體制,清晰地闡述中日兩國走向最終對立的過程。

  【社會體系】:
  就日本江戶幕府的統治而言,由於權利統治須尋求與社會體的合作,因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緊密。而在清中國,由於社會體聽憑「家族」、「鄉團」等中間團體的規範,因此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游離狀態。

  【經濟運作】:
  由於日本江戶幕府限制與海外貿易,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徹底迴圈再利用的經營方式,得到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政經之間極為緊密。而在商業化發展的清中國,由於政府不願介入民間經濟,但中間團體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導致政經互相背離。

  【對外態度】:
  日本江戶幕府因「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較少,但官民均熱衷於收集外國資訊,相比之下,與外國人事物接觸機會眾多的清中國,卻因實用主義致使外國資訊無法廣及整個社會。再者,進入十九世紀後,雖然清中國和日本都與西方諸國締結了條約,但清朝並無意接受主權國家之間對等的國際關係。而日本卻結合西方的意圖解讀條約,將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轉化為推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欲以西方「條約體制」重建對外關係。而中國則沿襲了明代以來的「抗倭」觀念,加強對西化日本的戒心。從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條規》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為避免直接衝突而多次談判,但最終還是沒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的爆發。

  之後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的戰勝國日本意欲接管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但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這就是「反日」局勢的最早出現,並歷經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國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戰爭」,之後在共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下,中國人從此將「愛國」和「反日」畫上了等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おかもと たかし)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已出版繁中版作品有《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以上為八旗出版)、《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等。

譯者簡介

陳彥含


  英日雙棲的書籍與字幕譯者,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研究所英日組碩士。譯作有《朝鮮的困境》、《大腦裡的美食家》等。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作有《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中國為何反日?》(以上為八旗出版)、《舌尖上的外交》、《代表的日本人》、《從蒙古到大清》等。
 


目錄

《朝鮮的困境》目次
.序∣某首相之死

第一章∣宗屬關係
1 朝鮮王朝的對外關係
2 倭亂
3 胡亂
4 華夷變態
 
第二章∣「屬國自主」的形成
1 西力東漸
2 朝鮮締結條約
3 一八八二年
 
第三章∣「屬國自主」的發展
1 朝鮮追求自主
2 清朝追求「屬國」
3 保護朝鮮的趨勢
 
第四章∣獨立自主
1 日清開戰
2 「甲午更張」與俄館播遷
3 大韓帝國
4 一九〇〇年
 
.後記
.參考文獻
 
.朝鮮王朝年表
 
《中國為何反日?》目次
.前言∣二〇〇五年——愛國無罪/現實政治與深層結構
 
【第一部】「近代」的日本與中國
第一章∣十八世紀的東亞
難懂的中國/十七世紀以後的世界/十八世紀——東西的對比/太平與政權
第二章_統治的結構
日中比較/日本的公權力與社會/「共和政治」與「一片散沙」/國家與社會的游離
第三章∣從明朝到清朝
明朝的實物主義/商業化與貨幣/北虜南倭/明清交替/清代的體制與經濟/財政制度/承包制度
第四章∣宏觀動向
人口動態/康熙時期的通貨緊縮/從「大開發」到元祿、享保/乾隆時期的通貨膨脹/進口替代/「封閉系統」與「勤勞革命」/流動性與移住/社會構成與中間團體/日中的聚落型態
 
【第二部】揭開「近代」的序幕
第五章∣回顧十九世紀
「一治一亂」的中國史/「移住民的秩序」/白蓮教徒的反叛與「地方軍事化」/日本的轉折點
第六章∣與近代西洋的邂逅
「西洋的衝擊」/對外態度與社會結構/「鎖國」與海外資訊/資訊收集與擴展/日中的差異/差異所在
第七章∣中國的「開港」與日本的「開國」
鴉片戰爭與鴉片問題/「條約體制」與中國/條約與貿易/「軟結構」與「硬結構」
第八章∣動亂的時代
太平天國/湘軍的結成/鎮壓內亂/李鴻章的出現/就地籌餉/督撫重權/清末的出發
 
【第三部】近代日中的相剋
第九章∣近代日清關係的開始
德川日本的對外體制/「華夷」的轉變/清朝的對外體制/清朝的日本觀/對日政策的形成/《日清修好條規》/《日清修好條規》之目的
第十章∣日清對立的深化
出兵臺灣/關於《江華條約》/森.李會談/琉球處分/朝鮮的條約締結與壬午兵變/甲申政變
第十一章∣「洋務」的時代
洋務運動/日本的威脅與「海防」/「洋務」的停滯不前/中體西用/「洋務」與「社會結構」/「君民一體」與「官民隔閡」/中日對峙
第十二章∣愛國反日的開始
日清戰爭/時代的轉換/日俄戰爭的結局/一九〇五年
 
.結語∣欲速則不達——後記與文獻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