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3,40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臺灣史前史專論
臺灣史前史專論
上一张
臺灣史前史專論
下一张
prev next

臺灣史前史專論

作者: 臧振華,劉益昌,李匡悌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6-01-27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50.00
市场价格: RM98.88
本店售价: RM88.00
促销价: RM87.01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臺灣本島正式進入文字歷史的時間晚到1620年代,荷蘭人在臺南建立熱蘭遮城(Zeelandia),逐步統治南部臺灣。西班牙人在基隆、淡水建立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與聖特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統治北部臺灣,使得局部區域進入文字紀錄的歷史。臺灣的考古學者,大都將此一階段以前稱為史前時期。

  《臺灣史前史專論》代表臺灣考古學界近10年左右部分研究走向,主題包括史前交通與交換體系、文化變遷、遷徙與適應、生業型態、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聚落與氣候變遷、史前社會認同、陶器社會意義等不同研究議題。由於主題是臺灣史前史,因此本書主要圍繞臺灣以及從臺灣出發的東南亞、太平洋區域,可說是廣域的南島民族區域,也可以是臺灣史前史的延伸範圍。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劉益昌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2015.08.01起借調成大)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3.8-1990.7),副研究員(1990.7-2000.9),研究員(2000.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組主任(2001.4 -2002.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2003.1.-2009.10)
  中央研究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2003.2-2010.6)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2001.8-2014.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8-2012.7)
  佛光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2005.8-2009.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聘教授(2009.11-2015.7)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2013.9-2015.7)
  近十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作專書18種,發表期刊論文42篇,專書篇章50篇,學術會議論文100篇,研究/計畫報告81件,其他論文56篇。

作者簡介

劉益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

臧振華

  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匡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莊守正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

陳維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素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顏廷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陳瑪玲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淑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師

陳玉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金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邱斯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導論——台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劉益昌
一、前言
二、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三、當代研究課題
四、當代研究的新方向——歷史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五、臺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思考
 
臧振華
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
一、前言
二、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與研究經過
三、南港遺址概況
四、三處史前石器製造場概況
五、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的內涵
六、玄武岩石器所反映之貿易體系
七、結論
 
劉益昌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
一、前言
二、玉器交換體系研究的基本條件
三、各階段玉器製造與使用及其交換關係
四、結語
 
李匡悌、莊守正
論鵝鑾鼻史前聚落的鯊魚獵捕
一、前言
二、恆春半島的自然環境
三、研究方法與材料
四、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鯊魚遺留的鑑定與分析
五、史前鵝鑾鼻聚落的鯊魚捕獵和利用
六、討論和結語
 
陳維鈞
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以鳳山隆起珊瑚礁為例
一、前言
二、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
三、鳳山隆起珊瑚礁的自然人文環境
四、研究範圍區內的考古學研究發展
五、研究範圍區內考古遺址在空間上分布的意義
六、結論
 
郭素秋
台灣北部訊塘埔文化的內涵探討
一、前言
二、訊塘埔文化的地理分布與分期
三、訊塘埔文化的遺跡與遺留
四、訊塘埔文化的遺物
五、訊塘埔文化早階段的內涵
六、訊塘埔文化的新要素
七、結語
 
顏廷伃
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係及其社會文化變遷
一、前言
二、考古學社群研究背景
三、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之研究
四、考古出土資料分析
五、問題與討論
六、結論
 
陳瑪玲
聚落間陶器紋飾的變異與意義——以墾丁鵝鑾鼻二和三/四文化期的陶器為例
一、前言
二、理論與方法
三、研究主旨與方法
四、研究區域
五、分析方法
六、分析結果
七、討論與結論
 
林淑芬
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
一、前言
二、宜蘭史前聚落的時空分布
三、宜蘭的自然環境演育
四、影響聚落發展的環境因素
五、結語
 
陳玉美
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
一、前言
二、島嶼:一個天然實驗室
三、人與島嶼生態環境
四、一樣的島嶼不一樣的軌跡與生命:社會文化機制
五、島嶼孤立性
六、區域互動與人群的形成:以蘭嶼為例
七、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
附錄
 
趙金勇
東帝汶地區史前防禦性聚落型態與聖嬰現象
一、前言
二、東帝汶簡史與Manatuto考古學
三、聖嬰現象與恩索現象
四、東帝汶北岸氣候與聖嬰現象
五、氣候型聚落選擇模型
六、模型驗證
 
邱斯嘉
從Lapita陶器紋飾研究探討創造與維繫史前社群認同感的物質表現
一、前言
二、Lapita陶器研究:背景簡介
三、Lapita陶器研究與「家屋社會」模型
四、材料分析:索羅門群島東南的聖塔克魯茲群島的三個遺址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13A遺址
五、討論與結論
 
英文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