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0,84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电影 >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上一张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下一张
prev next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作者: 愛蜜莉.畢克頓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15-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00.00
市场价格: RM45.64
本店售价: RM40.6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告別平庸的電影、謹慎的批評、與呆滯的大眾!
一群為現代電影戰鬥的先鋒,與一本開創電影史的影癡雜誌之故事

  《電影筆記》——史上最具前瞻性的電影書寫與行動,更是孕育與啟發歷代電影大師的搖籃。

  《四百擊》裡,年輕的尚—皮耶˙李奧桀驁不馴地凝視攝影機;《斷了氣》中,楊—波.貝蒙與珍˙茜寶走在巴黎香榭大道的跳接剪接;《死刑台與電梯》中,邁爾士.戴維斯的爵士樂敘說電梯裡的戲劇……這些經典畫面的出現,都要追溯至《電影筆記》這本電影雜誌的誕生與美學主張!

  一九五一年創刊的《電影筆記》,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全球影癡奉為聖經的電影雜誌。《電影筆記》打造電影「第七藝術」的美學基礎,率先提出「攝影機鋼筆論」、「作者論」、「場面調度」等今日朗朗上口的批評概念;首批編輯團隊更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孕育出電影大師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寫下二十世紀電影史最輝煌的「新浪潮」。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細節,鮮明的觀點,清晰地呈現《電影筆記》六十多年來走過的破壞與重生。以黃色封面登場的《電影筆記》,曾是真正的「戰鬥刊物」,編輯團隊高舉推翻舊品味霸權、攻擊主流的好戰精神,交出有想像力且犀利的電影書寫,改變了全世界製作電影的方向與觀看電影的方法。

  在不同階段裡,《電影筆記》深入思考電影產製的本質,並以獨特的觀點與品味拓展電影的全球地景,一度還投身政治活動。《電影筆記》全力追尋新電影,探索美國文化的影響,大眾喜好與菁英主義之間的平衡,影評人與電影工作者的關係等議題。《電影筆記》所採取的批評工具,都構成了我們認識電影文化與理論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

  如果有電影值得熱愛與推崇,如果有電影讓你相信,並教你認識人生,或教你如何拍攝人生,你就該拿起你的攝影機鋼筆寫這些電影的事——這就是《電影筆記》的先鋒大師,用滿腔熱血為我們做的見證。

本書特色

  ※首度完整呈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六十年來的大破大立

  一本30頁的月刊能有如何的爆炸力?在歷史上,《電影筆記》既代表了其時代,也是時代中的麻煩製造者……

  ※認識新浪潮大師創作面的新角度,探究現代電影美學內涵的絕佳參考書
  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人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巴贊、希維特等人引入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等理論賦與電影美學;新寫實主義、民族誌電影如何成為新經典……

  ※搭配十八張經典黑白劇照,包括:
  高達《斷了氣》《賴活》、比利懷德《日落大道》、約翰˙卡薩維蒂《面孔》、法斯賓達《瘟疫之神》、侯麥《春天的故事》、約翰˙休士頓,《亂點鴛鴦譜》等……

名人推薦

  除了專家之外,我們誰都不尊敬、不跟隨、不閱讀、不感興趣、不喜歡。——楚浮

  我們已經勝利,因為以下原則已經被大眾接受:希區考克的電影就跟阿拉貢的書一樣重要。因為我們,電影的作者已經確定進入了藝術史。——高達。

  我們都是黑格爾派。我們相信我們對電影的評斷具有歷史性——侯麥

  黃建業(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孫松榮(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專文導讀
  焦雄屏(電影監製)、鴻鴻(導演)、譚家明(導演)  聯合推薦

媒體評論

  •    電影在書頁間誕生與死亡,這本充滿智慧、聚焦清晰的小書,在這麼短的篇幅內帶我們認識《電影筆記》這本雜誌的地位和困境,十分出色。——麥克.伍德(Michael Wood)

  •    一部極具價值,資料精彩豐富的作品。 ——Philip French,《觀察家報》

  •    法國新浪潮導演都出自《電影筆記》編輯團隊。這本電影雜誌在一九五○年代翻轉了電影評論的面貌。這本書細膩地描繪《電影筆記》眾多睿智的主張,也感嘆近年這本雜誌內容趨於平庸的發展。——Nigel Andrews,《金融時報》年度之書

  •    畢克頓書寫時的肯定與大膽令人激賞……畢克頓做了徹底研究、並交出這部優秀的作品。——Nick James,《視與聽》

  •    令人注目之作……這本書提醒我們,當代電影評論應當能如此肆意地聰慧,而且可以更獨創、論辯、更法國精神一點。——Jonathan Romney,《倫敦書評》

  •    這本書有不少驚悚小說會出現的元素……畢克頓充滿警示的書寫,企圖傳達《電影筆記》的戲劇性發展,充滿熱情的內部理念衝突。畢克頓在文字之間,敏銳地以各種細節來傳達。——《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愛蜜莉.畢克頓(Emilie Bickerton)


  在《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負責編務,撰稿主題包括電影、文學、人類學。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台大外文系學士,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歷年影像與文字作品曾獲若干榮譽,電影長片劇本《禮物》、 《染血的豬籠草》、《最幸運的掃把星》、《春天是前進的季節》曾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譯有《故事的解剖》(合譯)、《編劇之路》。歡迎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坩鍋
第二章 1951~1959  黃色年代
第三章 1959~1966  從大理石到現代化學
第四章 1966~1969  政治化
第五章 1969~1973  紅色筆記本
第六章 1974~1981  當尼年代
第七章 1981~2009 主流年代
第八章  電影筆記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