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57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上一张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下一张
prev next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作者: 王惠珍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14-07-0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0.00
市场价格: RM60.84
本店售价: RM54.1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殖民地經驗在日治時期的作家與文學作品上烙印了深深的傷口,
本書以龍瑛宗為例,展示了這難以抹滅的殖民傷痕。

  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在《台灣文學史綱》中指出,龍瑛宗(1911-1999)寫出了台灣知識份子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動搖、抵抗和妥協,成功地呈現他們的精神結構。本書主要探討龍瑛宗自1937年至1947年這十年間的文學活動,作者王惠珍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她在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開展議題,凸顯龍瑛宗特殊的帝都經驗和臺灣地誌書寫的重大成就。

  全書共七章,主要針對日治時期台灣日語作家龍瑛宗的文化教養、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閱讀評價、兩次帝都之旅、禁刊《蓮霧的庭院》的版本比較等議題深入探討。另外,就其南投時期、花蓮時期、台南時期的生活經驗與文學創作的互文關係,進行詳實的論考,重新辨識龍瑛宗在東亞殖民地文學中的歷史位置及其文學價值。本書的研究以龍瑛宗文學穿針引線,包含台灣、朝鮮、中國、日本的東亞文學研究,朝向關注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的族裔研究發展。龍瑛宗等日文世代作家雖已遠逝,但本書細緻地帶領我們逐步趨近他們的文學心靈與想望。

本書特色

  ◎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藉由作家作品、書信、日記與報章雜誌報導等大量史料的爬梳以及對後人的訪談,建立作家文學活動的輪廓。

  ◎本書輯錄龍瑛宗的家族合照、師友合影等珍貴照片,畢業證書、薪俸通知等個人文件,以及與文友往來之書信,是研究龍瑛宗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附有「龍瑛宗著作目錄」,詳列作者以不同署名發表的詩、小說、腳本、評論、隨筆、翻譯、書信、座談等體裁的創作與文字紀錄。

名人推薦

  作者運用大量史料,如實地描繪出龍瑛宗身為作家的全貌。今後的龍瑛宗研究,勢必以此書的論述為基礎才得以成立。――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作者擁有優秀的調查能力和真摯的研究態度,慎重地處理龍瑛宗先生遺留的片段資料,再回擲到日本現代文學,乃至於世界文學,宛如與龍瑛宗走在同一時代,細心追尋著他的作家之路。――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惠珍


  台灣台南市人。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曾任私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2011)。


目錄

龍瑛宗暨其相關資料圖輯

序文一真摯的龍瑛宗研究∕北岡正子
序文二踏尋龍瑛宗的文學道路∕陳萬益
序文三正式的龍瑛宗研究之出版∕下村作次郎

緒論
一、龍瑛宗作家生命小史
二、龍瑛宗作品出版概況與研究回顧
三、章節架構
四、孤獨的文學者

第一章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及其南投時期
一、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
(一)台灣青年的左翼閱讀
(二)雜誌的閱讀經驗
(三)「圓本」全集和文庫本等的閱讀經驗
(四)翻譯文學的閱讀
(五)小結
二、龍瑛宗的南投時期
(一)初訪乍到南投街
(二)經濟問題的苦惱
(三)調職的願望與歧視的高牆
(四)小結

第二章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
一、前言
(一)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獲獎背景
1.1935年(昭和10年前後)的日本文壇
2.《改造》與懸賞創作獎
3.進軍日本文壇的雄心
4.獲獎消息的流傳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創作意圖與書寫主題
(一)作者的創作意圖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文學主題
1.關於木瓜的描寫
2.殖民地的新中間層
三、日本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一)關於小說藝術表現的評價
(二)關於題材的新奇感
(三)關於主角的人物形象
(四)作品的讀後感
四、台灣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一)台灣人讀者的迴響
1.台灣的報紙記事
2.台灣人的評論
(二)在台日人的評論
五、結語
附表2-1〈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初出)評論文一覧表

第三章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
一、前言
二、與改造社的交流
(一)與山本實彥社長之間的互動
(二)與改造社編輯部人員間的互動
(三)小說〈黃家〉的刊載
三、與文藝首都社的交流
(一)《文藝首都》與主編保高德藏
(二)「文藝首都愛讀者」座談會
(三)《文藝首都》同人
(四)關於〈宵月〉的評價
1.東京讀者會
2.神戶讀者會
3.城西讀者會
4.淡路讀者會
四、與日本文化界的交流
(一)阿部知二
(二)森山啟
(三)芹澤光治良
(四)青野季吉
(五)佐佐木孝丸
五、帝都之旅
(一)洞穴的住家
(二)如花般的舞者
六、烽火中的返航
七、結語

第四章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
一、前言
二、浪跡花蓮港廳
(一)移居花蓮後的文壇位置
(二)文學地景:再現花蓮港廳的風華和山水
1.1940年代的花蓮港廳
2.花蓮的山海
三、杜南遠系列的出現和蛻變
(一)找尋幸福的「杜南遠
(二)庶民的觀照與「杜南遠」的蛻變
四、與阿美族的邂逅
五、民族融合願景的書寫
六、結語

第五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
一、前言
二、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實況
(一)主辦團體日本文學報國會
(二)台灣代表們的產生和出席意義
(三)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四)發言內容及其會後活動
三、動員與被動員:返台後龍瑛宗的文學活動
(一)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前後的文化活動
(二)其他座談會的與會、發言狀況
四、融合的文學:看不見的殖民空間
(一)融合的文學
(二)殖民地空間的「越界」書寫
(三)個人情感交流與民族隔閡
五、結語
附表5-1日治時期龍瑛宗所出席的座談會與會議等一覽表

第六章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一、前言
二、禁刊的《蓮霧的庭院》
(一)從〈一個女人的紀錄〉到〈娑婆〉
(二)食夢的〈貘〉
(三)從〈死於南方〉到〈南海之涯〉
(四)〈夕影〉的悲劇性
(五)又見〈宵月〉
(六)最後的〈黃家〉
三、戰後龍瑛宗文學的譯本問題
四、結語
附表6-1小說集《蓮霧の庭》作品目錄與初出一覽表

第七章青天白日旗下的希望與絕望:龍瑛宗的台南時期
一、前言
二、台南時期的前奏
三、貶謫南下的詩人
(一)異鄉人的惆悵
(二)文學大夢的幻滅
(三)以文會友作育人才
四、台南時期的文學實踐活動
(一)殖民地文學的反省
1.文化世界化的欲望
2.社會現代化的追求
3.政治民主化的期待
(二)中國知識的再建構
1.從祖國「支那」到「中國」
2.對日本文化的再評價
3.對新中國的期待與台灣未來的思索
五、對台灣女性的啟蒙:以《描寫女性》為例
(一)男性協力者的女性觀
(二)對女性解放的期待
(三)對社會性的問題有所覺醒
(四)展現新女性之美
六、台南時期小說裡的戰後台灣再現
七、結語

結論

附錄
【附錄一】關於《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南島文藝欄」
一、前言
二、《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發刊
三、九州支社印刷發行的「台灣版」
四、販售至殖民地台灣的《大阪朝日新聞》
五、「台灣版」上所刊載的「南島文藝欄」
(一)有關朝日新聞社西部整理課所收藏的「台灣版」
(二)《大阪朝日新聞》創設「南島文藝欄」的理由
(三)「南島文藝欄」的重現
六、結語
【附錄二】龍瑛宗著作目錄
【附錄三】龍瑛宗與文友之書信

論文出處及說明

參考書目
一、龍瑛宗作品、研究文獻、年表及目錄
(一)在台出版品
(二)在日出版品
二、戰前報紙、雜誌、公文書
(一)日文報刊
(二)中文報刊
(三)日文雜誌
(四)公文書及政府出版品
三、人物訪談
四、文集、評論集、作品集
五、中文日記、傳記、年譜、書信、回憶錄
六、專著及學位論文
七、會議論文
八、日文專著及學位論文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