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4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愛彌兒
愛彌兒
上一张
愛彌兒
下一张
prev next

愛彌兒

作者: 盧梭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 2013-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50.00
市场价格: RM38.03
本店售价: RM33.8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透過西方第一部、重要的教育哲學著作,盧梭因此被賦予「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之稱。

  《愛彌兒》批判了法國封建社會及其教育,觸怒貴族階級,出版後即被宣布為禁書,在巴黎遭到焚毀,法國政府下令要逮捕作者,盧梭被迫流亡。

  然而,1762年夏末,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夏末得到盧梭的小說《愛彌兒》,據傳他因為讀《愛彌兒》入了迷,錯過了外出散步的時間,打破了日常散步的慣例。從此在他的工作室中出現了唯一的一件裝飾品:盧梭的肖像。

  後來,「愛彌兒」成為一種時尚。年輕人競相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學者推薦

  ★《愛彌兒》是盧梭最偉大的作品,是其力圖取代、超越柏拉圖的《理想國》之作。——Allan Bloom,1930-1992(當代重要思想家、政治哲學家和教育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年-1778年

  法國思想家、哲學家,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出生於日內瓦(Geneva),父親是鐘錶匠,母親於他出生後便逝世,幼年時在姑母照料下成長。

  幼年時嗜讀母親、外祖父(是一位牧師)遺留下來的藏書。十歲時,其父親打傷了一名法國陸軍上尉,離開日內瓦,逃亡他鄉。舅父成為其監護人,盧梭前往包塞,寄宿在牧師家裡並接受教育。十二歲時,當過法院書記官、零件鏤刻匠的學徒。

  在苛刻的學徒時代,重拾幼年時養成的讀書廦。十六歲時,逃離日內瓦,四處流浪漫遊,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教師等,在安納西(Annecy)接受華倫夫人(Madame de Warens)生活上的贊助,住在她奢華的莊園裡。華倫夫人曾將他送往神學院學習、教導他音樂,又讓他在音樂學校學習了半年。在漂泊時,盧梭曾以此技能替人抄樂譜、從事音樂教師。二十九歲時,隻身前往巴黎,期間結識《百科全書》的主編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並於1949年參與撰寫《百科全書》。1745年,在威尼斯與旅館女僕戴萊絲.雷瓦索(Therese Levasseur)同居。1950年,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成為了巴黎名人。

  著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e on Political Economy, 1755)、《新愛洛伊斯》(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 1761)、《愛彌兒》(Emile: ou De l'education,1762)、《懺悔錄》(Les Confessions, 1782)、《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1762)(又譯為民約論)。1768年,與雷瓦索結婚。

  1778年7月2日,患有精神病的盧梭在巴黎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Panthe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豎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譯者簡介

魏肇基


  翻譯作品:《心理學概論》(1932年,上海世界書局)、《兒童之世紀》(1936年,上海晨光書局)、《新愛洛伊絲》、《聖誕節祝歌》(1934年,開明書店)、《勞作教育之原理》(東方雜志)等。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