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歷史 >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二版)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二版)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二版)

作者: 劉龍心
出版社: 三民
出版日期: 2021-07-16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40.00
市场价格: RM97.36
本店售价: RM86.6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轉型?這是本書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
 
  民族國家的出現,是構成現代史學有別於傳統史學最重要的差異,這個差異並不只是將民族國家視為現代史學形成的外在條件,抑且在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不論時間、空間和記載人群活動的事類等範疇,民族國家都成了最根本且不證自明的前提。在民族國家的主權框架下,現代中國史學以西方傳入的「長時段」、線性歷史時間觀念,取代朝代更迭循環的時間;並以「民族」、「國民」作為歷史舞台上的主角,取代帝王將相、公侯卿貴的故事,從而形構歷史「集體同一」的特質。而標榜科學、客觀的方法,以及組織化、制度化的學術機制,則進一步為歷史書寫的公正品質提供了保證,讓人們得以相信學院生產的歷史知識為真。為擴大影響力,現代史學家在戰爭期間亦積極投入通俗歷史的創作,為動員民眾而努力改造歷史知識的形式。
 
  在這個巨大的知識轉型過程中,歷史如何被重新書寫?新的歷史知識如何建立?歷史學家們如何操作不同的社會網絡,傳播各種新的歷史觀念給廣大的群眾?因著民族主義、戰爭動員而逐漸趨於單一化的敘事方式,是不是摧折了歷史原本複線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本書從知識史的角度出發,將有助於吾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並藉以思考當代史學的新出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龍心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荷蘭萊頓大學現代東亞研究中心(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Leiden University)、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知識史、學術思想史。著有:《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2002年),〈王權釋放與近代空間生產──20世紀初的調查旅行〉、〈地志書寫與家國想像──民初《大中華地理志》的地方與國家認同〉等專書、期刊論文多篇。


目錄

自序
緒論
上篇    歷史書寫與國族認同
第一章    國族起源與「中國上古史」的建構
第二章    形塑「中國近代史」: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下篇    社群、網絡與傳播
第三章    一代旗手傅斯年:一個學術網絡的觀察
第四章    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書評與社群網絡
第五章    學術社群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
第六章    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
結論
徵引書目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