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內容簡介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隨書附贈精美海報】
以臺灣美術見證戰爭時局
 
 
從戰爭、戰敗、回歸,走向戒嚴,
第一次以藝術的視野
完整述說二戰下臺灣人難言的時局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
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
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二戰期間,臺灣總督府在1941年引進了日本的「聖戰美術展覽會」來臺展出,期間還有奔赴前線描繪戰況的日本從軍畫家,他們中途經過臺灣,也間接推動了描繪戰爭題材的美術發展。「聖戰美術」輸入、日本當局的提倡,都在鼓勵臺灣的美術界也要致力在創作上,表現出支持和歌頌日本繼續打這場戰爭的「時局色」。
 
  所謂的「時局」,是一個特殊的日語歷史詞彙,特別指二戰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局勢。當時身在臺灣的日本畫家飯田實雄,積極宣告藝術與「時局」的關係:「畫家應該描繪的對象已經登場,那就是新母題──戰爭。」
 
  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時期的臺灣美術界,包括在臺日本畫家與臺灣畫家的創作,雖然都籠罩在戰爭時局的陰影中,但是並不受到激昂的影響而讓自己的創作隨之起舞。
 
  日本畫家在臺灣活動時,參與了臺灣美術多元的發展面貌,但大多仍受限於必須回應母國的風氣創作戰爭題材的宿命;不過卻也有畫家能夠巧妙順應當局需求,又能兼顧自己的藝術堅持。臺灣畫家們在面臨「時局色」干涉藝術創作的困境,表面態度上配合時局,但當他們思考美術創作如何反應時局時,也努力想辦法讓所屬的美術團體能夠繼續運作,持續推動美術創作與展覽風氣。
 
  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們,他們究竟是如何描繪與走過這緊繃又艱難的時局呢?
 
  本書是第一本聚焦探討臺灣時局美術的著作,以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見證、述說那段令臺灣畫家身陷複雜處境的時局,為讀者解讀那些提煉自畫家在戰時的個人經歷,也與大時代中的社會相映共振的作品。 
 
聯合推薦
 
  林育淳 臺灣美術史研究者.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林柏亭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周婉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邱函妮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惠菁 作家.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按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琪惠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以臺灣美術史的研究、教學與推廣為人生志趣。著有《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1999)、臺南市美術館研究計畫案《西畫家翁崑德(1915-1995)生平與繪畫之研究》(2022)、《新竹藝術家系列:陳進》(2023)等,策展撰文《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2018)、《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2022)等,參與撰寫《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2021)、《臺灣美術兩百年》(2022)等書。


目錄

序 章 戰爭畫狂潮
第一章 從軍畫家與戰爭畫
第二章 送行,出征的風景
第三章 虛構的純情愛國少女
第四章 宣揚武士精神
第五章 埋藏在時局畫裡的動物隱喻
第六章 時局下的親子圖像
第七章 學校強化武道與勞動訓練
第八章 空襲下避難的日常
第九章 終戰後的省思
第十章 戰爭記憶的塗改與復原
後記
引用文獻

商品属性
[] ??術總論
[作者] 黃琪惠
[出版社] 衛城出版
[ISBN] 9786267376249
[出版日期] 2024-02-06
[开本]
[页数] 160
[装帧] 平裝
[规格] 25.7 / 全彩印刷 / 普級
[版次] 初版
[版本(简/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