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3,97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社会与心理类 > 心理學的迷思
心理學的迷思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心理學的迷思

作者: 弗雷德.紐曼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5-2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心理學的迷思》記錄了一個反精神醫學運動與臨床實務的方法論,其將病人視為革命者,也就是能夠改變他們的情緒性與世界的人。在這本引人入勝、非正統的書中,社會治療的創始人弗雷德.紐曼博士,戳破了整個歐洲中心主義心理學以之為基礎的迷思。

名人推薦

  ●林香君(佛光大學教授、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個體意識的主流心理學與新自由主義全球殖民相依共構,它已精巧建構當今世界成為「主體性心理化」的社會,人們以為出於自主而自我管理情緒、壓力與行為以適應社會,當「適應不良」被視作個人或家內的問題繼而施以病理化、醫療化處遇時,同時是對穿牆越戶的壓迫性體制與意識形態予以忽視、遮蔽和鞏固,去政治實是維持壓迫結構穩定的政治。」.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主要收錄了『社會治療』取徑創始者弗雷德.紐曼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知名演講,挑戰了主流心理學與精神醫學許多關於(病)人、治療、治療關係、疾患、解方(cure)等等根本預設。即便這些犀利批判都有其對應的特定脈絡,在心理病理醫療模型日益鞏固的當代臺灣社會,仍有助於開啟一場極為需要的對話。」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社會工作存在的使命是維護人性尊嚴、社會正義,和進行社會發展和變革。然而臺灣在二戰後政經情勢下,接受美國移植的社會工作,卻成『社會問題個人化,個人問題病態化』,背離社工精神。然,近十多年,一些臺灣心理衛生社工,於社區發展啟動精神受困者力量的工作精神和方法,而弗雷德.紐曼之基進和革命的社會治療,提醒我們更要帶著歷史、政治性和經濟的視框,與精神受困者和家屬一起組織起來,有意識地投身集體創發實踐─批判之社會變革活動,改變社會受害者角色,於日常轉化,而為『病人即革命者』!」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在當代藝術的實踐領域中,病人即革命者,工具即結果,社群即是自我定義與自我認同的歷史之心,已成為屢見不鮮的通例。《心理學的迷思》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學產業如何透過汙名化、邊緣化、標籤化,讓病者承受的社會與歷史斷裂之痛,被全然遮蔽。本書鼓舞讀者以社群政治的創造性焦慮,投入側翼社群的建造,翻轉社會歷史處境,實為轉化恐慌迷思與成癮迷思的一帖良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雷德.紐曼(Fred Newman)


  於1963年在史丹佛大學獲得科學哲學博士學位。他是社會治療的創始人,這是一種非心理學取向的情緒發展方法,並且是近半個世紀的執業臨床工作者。紐曼還是一個進步社群與政治組織者和思想家,他特別關注在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中,涉入情緒性和文化的重要性。他是美國進步的獨立政治運動,以及國際發展社群的重要建築者,其採用的社會治療方法,在這本書集結的演講中有所討論。

  紐曼與洛伊絲.霍爾茲曼博士是東邊研究中心的共同創始人;同時也與萊諾拉.富拉尼博士共同創立滿天星計畫(All Stars Project, Inc.);亦擔任紐約市卡斯提洛劇場(Castillo Theatre)的藝術總監長達16年。他與洛伊絲.霍爾茲曼博士共同合著:《列夫.維高斯基:革命的科學家》(1993年)、《非科學的心理學:理解人類生活的文化-展演取徑(1996年)、《知的盡頭:學習的新發展性道路》(1997年)。他亦是以下書本的作者:《讓我們一起發展吧!個人持續成長指南》(1994年);《一生的展演:喜悅生活的實用哲學指南》(1996年);和潔基.薩利特(Jackie Salit)的對談集結《談論/談話:在非理性的世界裡尋找(無)意義》(2010年);並發表為數眾多關於心理學、政治和哲學的文章、章節和講座。紐曼同時也是劇作家和劇場導演,創作了44部戲劇和音樂劇,均在卡斯提洛劇場執導。其中許多劇本被收錄在《「仍在轉角處」──和紐曼其他後現代政治戲劇》(1998)。

審定者簡介

夏林清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夏林清任教輔仁大學心理系三十九年,研究領域為性別與心理治療、生涯發展與成人教育、團體動力與社群發展、組織學習與專業實踐、家庭關係等。夏林清於2002年獲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社會治療革命病人獎》,並為東邊治療中心的長期同志夥伴。

譯者簡介

王東美


  臺灣輔仁大學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為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郭姵妤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曾任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的社區精神社工,現任社團法人台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曾參與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East Side Institute)為期九個月的國際課程(International Class 2019-20)與社會治療團體培訓(2020-21)。

龍煒璿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現任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南部辦公室主任,曾參與美國紐約東邊研究中心為期九個月的國際課程(International Class 2019/20)與社會治療團體培訓(2020-21)。
 


目錄

導論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導言
1 病人即革命者
2 讓我來談一談「移情」
3 維高斯基的方法
4 危機正常化與憂鬱
5 美國的恐慌
6 成癮的迷思
7 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

附錄
A 關於《危機正常化與憂鬱》的對話
B 關於《美國的恐慌》的對話
C 關於《成癮的迷思》的對話
D 關於《在沒有避風港的世界中─「社群」是「心」》的對話
跋 走出迷霧的行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