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3,97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知性儒家:儒學儒教的知識之路【POD】
知性儒家:儒學儒教的知識之路【POD】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知性儒家:儒學儒教的知識之路【POD】

作者: 潘朝陽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 2021-03-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儒家傳統,本來具足德性和知性,且兩者是本心的一體雙重之發用,先秦儒學和兩漢經學時代,皆無強分兩者為二以及重德輕知的情形。宋明儒由於須因應佛道之蹈步空虛之趨勢,因而特重形而上天理、天道以及心性哲學的理論創造和開闢,順之而突出道德主義,以德性為首出,且以為知性是德性的附屬而拖帶出來的本心之次一序的發用、低一層的存在。原始儒家以至漢儒的經史之學乃至儒家的子學,都顯示了「知性理性」不但是「德性理性」之得以實踐出來構成世間人倫的架構性功能,它本身的客觀和外延意義,亦是知識系統和科學體系得以建立和發展的保證。究諸《六經》和古史籍和子書,均是如此呈現。世俗多以為儒家的讀經、修身和治世皆是唯重的或寡頭的道德主義,其實不然,它是以知性理性來證成德化的人世政治理想境界。

  再者,在「知性理性」的帶引之下,中國科學並不缺乏。中國科學之落後,是明末和清朝以後的現象,其因素是從政治引起的,而非中國人的心靈頭腦本來缺乏「知性理性」之思維和創作,世人認為中國沒有科學,固然不是事實,其之歸咎儒家鄙薄知識、輕賤科學,更非正見。本書主旨即是在此關懷和認識之下,來探討中國儒家的經典、文本、人物的知性理性及其展顯。從先秦以迄宋明清和當代的儒家、儒學、儒教和儒政的「知性理性」的內容及其實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朝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士、碩士、博士。臺灣師大東亞學系榮退暨兼任教授。曾任臺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臺灣師大地理系系主任、臺灣師大東亞文化暨發展系創系主任、臺灣師大國際漢學所所長、臺灣師大僑生先修部部主任以及廈門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南信陽師院人文與歷史學院客座教授等職。專研文化地理、宗教地理、空間思想、環境倫理、臺灣儒學、中國儒學和當代新儒學以及客家研究等。治學領域綜合文化地理、空間環境倫理和中國儒釋道三教並及於中國庶民社會文化而創作。著有《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明清臺灣儒學論》、《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天地人和諧─儒家的環境空間倫理與關懷》、《沈思儒家:儒學儒教的鉤深致遠》、《實踐儒家:儒學儒教的踐履施行》等專書。


目錄

序 文
壹 儒家的知性與科學
貳 儒家的知性傳統與象山心學的知性
參 陽明心學中的知性問題商議
肆 中韓知性實學義的儒家對比:丁茶山與魏源的照面
伍 論讀經須重理悟且須經史一體
陸 中國儒家的政治文化理想形式
柒 清康熙時代臺灣方志和文士著作中的臺灣地理空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