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70,66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知食份子2

知食份子2

RM25.20

浏览历史

知食份子1
上一张
知食份子1
下一张
prev next

知食份子1

作者: 林金城
出版社: 木言社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商品库存: 缺货
市场价格: RM25.00
本店售价: RM22.5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内容简介

大馬最知味的飲食雜誌書。

林金城多年研究飲食文化、品嘗美食的心得經驗。《知食份子》一年出版兩期,由林金城負責全書的撰文和攝影,涉足全馬城鄉,為讀者尋味,為食物尋根。內容多元,每期設有一主打專題,全面介紹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附推薦餐館或食攤,以及林金城精心製作的逛食地圖。林金城也將針對某種食物,及其演變的各種類型,作深入的介紹和推薦。他在介紹美食時,常嵌入文化及歷史,以感性優美、精準獨到的文字,讓讀者了解食物的流傳價值和味覺歷程。

 

知食份子林金城簡介:

品牌創意顧問,“知食份子‧人文空間”召集人。2000年起致力於飲食文化研究,至今已為超過200種食物溯源,包括肉骨茶、福建面、海南雞飯等,堪稱最了解馬來西亞食物的"知食份子"

林金城享名文壇,早年曾出版攝影/散文集(1998,十方)、詩集《假寐持續著》(1999,大將出版);近年更出版了飲食散文集《知食份子》(2006,大將出版)及古蹟╱文化散文《十口足責》(2007,大將出版)。出色的文字描述能力和攝影技巧,配以嚴謹的實地走訪探詢,讓他在書寫飲食文章時知性與感性兼具,引領讀者穿梭食物與生活的歷史長廊,發掘出一個又一個食物背後的故事。

2005年開始,林金城在《星洲日報》、《中國報》、《南洋商報》等報刊開闢飲食專欄,深獲讀者及各界人士歡迎與認同。今日,只要談及馬來西亞美食,林金城的名字必定會被提起。

林金城知食專欄:

1.中國報/知食品味尋寶圖 2008

2.星洲日報/安樂茶飯 2007

3.中國報/食本生意 2007 2008

4.南洋商報/印象寫食2006 2007

5.星洲日報/知食份子2005 

 

林金城知食部落格:

 

1.知食份子:http://www.got1mag.com/blogs/kimcherng.php

2.知食庫:http://blog.chinatimes.com/casey

3.知食份子面子書:http://www.facebook.com/eatellectual 

 

其他:

 

1.擔任2006年光明日報肉骨茶王爭霸賽評審

2.擔任2007年光明日報海南雞飯王爭霸賽評審

3.導覽全國“知食之旅”活動40餘場。

4.主講“知食講座”逾60埸。

 

获奖记录

2007年,林金城以個人飲食部落格“知食份子”,榮獲台灣中國時報主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之年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首獎。

 

作者其他著作:

2010年推出飲食專書《知食份子尋味地圖》,巡回各國各地演講,掀起找吃、食物尋根風潮。

 

名人推荐语

‘阿贤’杨佳贤(电视工作者)  

在本土饮食文史资料严重匮乏的环境里,他始终用一种近乎做田野调查和考古报告的态度,为食物寻根溯源。他炮制的文字飨宴,尽管少不了抒写卖相、口感和气味等色香味体验,却坚持以食物的前世今生和在地变化为主轴,巧妙地结合市井风貌和集体记忆来烘托,再以他原有诗人的感性文字调味完成。 

他写槟城小吃,就活像个土生土长的槟城人;写茨厂街美食,就摇身一变成为老茨厂街的72家房客。字里行间蕴涵着深邃的历史积淀和在地情怀,仿佛写到哪里,都能调动当地人的情感共鸣,并叫外地人悠然神往。 

在3令吉的廉价杂菜饭面前,我们或许都应该庆幸,马来西亚还有“一个知食份子”,是连3令吉也得不到资助,仍默默地为我们原本苍白的饮食文史增值加分。

 

《知食份子1》重點內容如下:

來到麻坡不能不貪吃。跟著林金城走,你也會是知食份子。經過“四大天王”鎮守的香蕉街(Jalan Yahya

,讓味蕾臣服於亞清粿汁、阿德水粿、亞龍菜頭粿及阿源麵煎粿。走進1917年的華南茶室,吃一碗黑臉豬雜

粥,胃口與眉頭一起舒開。拐進貪食街(Jalan Haji Abu),潮州粿、順記鴨飯、別處難尋的鮮蚶沙爹一一向你招手。吃得熱氣,別忘了喝杯加鹽的潮州涼茶下火。意猶未盡?跟隨林金城特製的知食逛街地圖走,細細品味一座城市的變遷與留存的味道。麻坡特色美味盡在一圖,按圖找吃,叻沙、面卜、海南雞飯、海南雞扒、別有風味的麻坡雲吞面、貪食街口手工包、源珍香肉干、已經烤就一則傳奇的Otak-Otak……,吃不完還可以帶走。 

怡保味道是時光。悠悠時光中,我們尋找芽菜雞的身世。為什麼文冬芽菜總是肥美?山水滋養,瘦不下來。瘦不下來的怡保,還有雞絲沙河粉──與福建蝦面看似那麼遠,竟也有著這麼近的,時代纏綿的痕跡?飲食與飲食之間,交會、踫撞出的味道,常要叫人微笑。於是怡保也有“河嘻”,也會“打爛碗”。攤開書裡的怡保手信版圖,隨手抓幾個有故事的蛋撻吧。或帶幾個鍾漢元潮州餅、獨創的占必烈蛋糕與親朋好友分享。怡保,又是一個叫你吃不完兜著走的城市。 

海南咖哩飯版圖,那麼寬闊,仿佛還漫溢著先輩南來時的風塵僕僕。在當年的英軍軍營,在峇峇娘惹家裡的廚房,海南人昇起的炊煙,慢慢的飄散出咖哩香味。從傳統的茨粉(木薯粉)打芡配滷汁滷味,到加入本地風味的鹹魚,海南咖哩飯一直守候著、刺激著一代人的味覺記憶。 

走進檳城,阿榜風情萬種。從原版印度Appam到本土Apom從中國福建滿煎粿到我國曼煎粿,從印尼福佬粄到馬來曼煎粿,Apom仿如千面女郎,化身Apom BalikApom Telur Manis、娘惹Apom,各具豐姿,只等你嚐味。與曼煎粿無關,卻常被叫錯成曼煎粿的,傳說中的煎long包,長得又是何等模樣?且看知食份子為你挑開煎long包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