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3,97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社会工作 > 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上一张
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下一张
prev next

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作者: 葉啟政
出版社: 群學
出版日期: 2020-07-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06
本店售价: RM67.69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潛心四十餘載,末代武士的關鍵一戰
   
  一九七〇年代,葉啟政教授回台任教,學術關懷轉向理論性思考,但同時也保留了主流的以實證主義為導向的「經驗實徵」研究這條「深層」軸線。《從因果到機制》即是他對此深層軸線沉思四十年的積累成果。在這部深具開創性的作品中,葉教授徹底反思了「確立因果關係」這個科學探討的核心課題。
 
  在葉教授的思路裡,一招一式都在表達一個基本立場:尊重各種研究策略,但絕無法供奉某種特定的研究策略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徑。固然我們經常選擇某種「靜態」的特定狀態來作為貫連因果關係的「變項」,但這樣的「靜態」模樣只是用來勾勒整個現象的起始概念。事實上,起點充其量只是提供我們如此漫遊的意義,重點更在於尋找概念的分岔點。這正是葉教授不斷檢討實證主義主導下「經驗實徵」研究策略所具有的特性及其侷限的基本緣由。
 
  批判經驗實徵,既破且立的全新視野
 
  葉教授的前一部作品《實證的迷思》致力於破除以實證主義為主導的「典範迷思」,而在《從因果到機制》中,葉教授更上層樓,深入探討「因果」與「機制」此二論點如何架設、分殊、轉化與圓成的問題。
 
  在過去,學者們力主採取「變項」這類概念來表徵現象的因果關係。這樣的表達方式卻有著基本缺陷,其中最為根本的莫過於,從表徵現象認定的因果關係可能是虛假的,經常無法有效處理「混淆因子」問題。針對此一難題,最典型的化解方法即是善用「機制」概念來補救。「機制」提供一套解釋項和被解釋項之間,相互連串且接續的因果聯繫。在此同時,機制卻也涉及到具因果鏈性質的「中介變項」問題。更貼切地來說,這乃關乎「機制」作為一種中介過程的問題了。
 
  葉教授進一步以分析社會學和批判實在論作為分析對象,檢討他們各就不同立場如何處理「機制」這一概念。葉教授認識到,機制乃是一種具引信促發作用的解釋性思維理路。「機制」的內涵理法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隨時空條件的更移卻可能轉變。這意味著,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在當下時空的思考與決定,對事態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最後,葉教授認為,我們可以採行Max Weber的「理念型」概念來處理「機制」作為因果權(能)力的表現。基本上,以機制為基礎的因果解釋,乃是以具選擇親近性的方式來描繪因果過程,而非窮盡所有的可能情況。其所論述的因果,其實是人們透過經驗所形塑出的一種心靈圖像,因此具有區域性與選擇性,始終受特定社會條件隨時制約著,易言之,世間並無一成不變的因果「真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啟政
 
  已完全退休,目前專心從事學術性論述的寫作。
 
  曾獲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與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社會學博士。
 
  1974年回台任教後,先後服務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副教授)(2年)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教授)(30年)。在2007年退休後,轉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8年),於2015年完全退休。

  一生以從事理論性的思考社會現象為職志,重要著作計有

  《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1984,東大)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1991,東大)
  《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1991,東大)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2000,三民)
  《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2001,巨流)
  《社會學和本土化》(2001,巨流)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2005,群學)
  《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2005,群學)
  《期待黎明:傳統與現代的搓揉》(2005,上海人民)
  《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2006,北京大學)、《邁向修養社會學》(2008,三民)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代的透析》(2013,遠流)
  《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2013,遠流)
  《實證的迷思》(2018,三聯)
  《穿越西方社會理論的省思》(2019,浙江大學)
  《社會學家的絮言絮語》(2019,浙江大學)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追尋因果關係性——走出相關程度的迷宮
第一節 簡扼回顧「經驗實徵」的研究傳統
第二節 從Hempel的科學解釋模式談起
第三節 實驗法作為確認因果關係、檢證假設和理論的最佳方式
第四節 社會研究中歸納統計模式作為實驗法的替代策略
第五節 以因果推論為目的之統計模式的推進:邁向機制取向的伴手禮
第六節 摘要性的綜合提示
 
第二章 「機制」概念作為因果鏈的中介構造——跨越古典經驗實證主義的概念奏曲
第一節 簡扼地回顧H-O之覆蓋性的法則型解釋模式
第二節 中介變項抑或假設構造:一九四○年代美國心理學界的一場爭論
第三節 簡單回顧社會學傳統中的「生成機制」概念
第四節 機制作為解除因果鏈之「黑箱」詛咒的中介體
第五節 機制是具體活動/假設構念、抑或事件/過程?邁向「體系化」的模式
第六節 (社會)機制為基礎之解釋模式的知識社會學意涵
第七節 承接轉進以邁向分析社會學的機制觀:代結語
 
第三章 分析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對經驗實證論的概念性修補
第一節 對分析社會學出現的前沿思想剖析
第二節 帶動分析社會學興起的社會背景:美國主流社會學典範「委外」精進加工製造的學術產品
第三節 到底「分析社會學」試圖告訴我們什麼?一個預備性的陳述
第四節 方法論個人主義與「以微觀解釋宏觀」模式
雙重主導下的機制概念
第五節 由中距理論開展出來的核心論述架構:由變項取向/能動者本位而至微觀基礎/宏觀現象
第六節 機制微觀基礎論的「是」與「非」
第七節 一個餘波盪漾的課題:分析社會學與理性選擇論的分/合以及一/二
 
第四章 從存有論典範出發的批判實在論——超越分析社會學的論述模式
第一節 批判實在論是什麼?
第二節 批判實在論的基本特質:「本體論的」與「實在的」
第三節 實在的、真實的和經驗的分層說:本體論的實在主義過渡到認識論的相對主義 
第四節 真理的四位體制(truth tetrapolity)與勢態真理(alethic truth)的意涵:判斷理性的準則
第五節 結構(structure)與能動(agency):批判自然主義和社會活動的轉型模式
第六節 迸生論(emergentism)的三要義:附隨(supervenience)、多元實現性(multiple realizability)與自然裂離(wild disjunction)
第七節 再探Bhaskar對機制與具共時性的迸生權能力的論述
第八節 「社會建構」的實在論意涵
 
第五章 「機制」概念的析論取徑
第一節 議題的鋪陳衍展
第二節 走出分析社會學的低階/高階解釋模式
第三節 作為表呈「內涵理法」的「可能性」——「趨勢」或「潛勢」 
第四節 「闕如化」的衍生意涵:以「理念型」作為元型來理解「機制」
第五節 以Weber命題為例
來闡述「機制」作為具理念型性質的概念道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