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89,23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金剛經導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金剛經導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上一张
金剛經導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下一张
prev next

金剛經導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作者: 于曉非
出版社: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05-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06
本店售价: RM67.69
促销价: RM64.65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 喜瑪拉雅FM收聽量最大、最受歡迎的佛教節目文字版首次出版發行!
★ 一部迄今為止,最為簡明透徹的佛學概論。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你真的理解了嗎?

  本書完全不同於你以前看到的心靈雞湯和晦澀佛經,于曉非先生對佛教思想體系的完整梳理,將徹底顛覆你的認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最後這四句偈是告訴我們,起手修行法要做兩個觀:第一,泡露電的生滅無常觀;第二,夢幻影的無生無常觀。

  在本書中,你可以讀到:

  人類對宇宙與生命的不同理解;佛教的基本精神與終極追求;佛教橫向教理與縱向教理體系;佛教的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見與六度行;二時教法的四重二諦與究竟中觀;大乘佛教修行綱領與六度四攝;佛教與其他一切文化思想、宗教、哲學、科學的根本不同;《金剛經》全文的精深解讀。

  佛教誕生於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是我們人類文明史上一位當之無愧的思想偉人。雖然佛教誕生了兩千五百多年了,但是祂依然生機勃勃。到了近代,當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譯成西方的語言文字之後,佛教對近代西方哲學、西方思想的演進,對一些思想大師,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佛法不是避世秘笈,而是讓我們解放思想、開益明智、了悟解脫的智慧。于曉非先生傾三十餘年學術耕耘與修行實踐,用縝密的思維,搭建通往佛教浩瀚體系的精妙路徑。逐字逐句研讀《金剛經》全文,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對大乘佛教的思想和修證體系做出清晰梳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于曉非


  佛教文化研究專家、印度宗教研究專家。

  淨名精舍首席學術導師、喜馬拉雅FM《金剛經導讀》頻道主播。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生於北京,男,漢族,無黨派,信仰佛教。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天體物理學專業。

  一九八二年於浙江省普陀山普濟禪寺了空法師處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曾親近正果法師、巨贊法師和觀空法師。受教於賈題韜居士、黃念祖居士、韓鏡清居士、任傑居士、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等。

  一九八五年七月至二○一五年十一月,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科技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教研室。

  一九九六年九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在北京大學東語系,師從段晴教授和王邦維教授學習梵文;師從斯里蘭卡比丘學習巴利文。

  一九八六年以來,于曉非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無礙的智慧辯才,奔走於全國各地,樹立正見,弘傳佛陀正法。常年受邀前往北大、清華、長江、中歐等頂級高校、商學院授課,所授主題成為學院中最具震撼性的明星課程,影響了眾多的社會精英。迄今現場受眾學員已達二十餘萬人,影響教眾過百萬。期間組織了大量的弘法利生活動,在佛教界享有極高盛譽,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弘法居士」。

  多年來,于曉非先生潛心研究梵文佛典,相繼校勘印行了《金剛經》、《心經》、《維摩詰經》、《楞伽經》、《藥師經》、《地藏十輪經》等重要佛教經典,同時系統講授弘傳這些經典的甚深法義。

  二○一七年,于曉非先生於喜馬拉雅FM推出《金剛經導讀》課程,播放量迅速突破千萬,得到佛教界、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讚歎。


目錄

第一章 序言/1
001為什麼學和如何學《金剛經》/3
   一、《金剛經》譯本/4
   二、經名/6
   三、五不譯/6
   四、差異是價值/8
002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上)/10
   一、「波羅蜜」的涵義/10
   二、一世說生命觀/11
   三、二世說生命觀:基督徒與中國古人的生命觀/13
003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中)/17
   一、三世說生命觀:印度人的生命觀/17
   二、古埃及與古希臘的三世生命觀/19
   三、生命觀與當下行為/20
   四、厭世主義/22
004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下)/24
   一、印度最高宗教話題/24
   二、佛教信仰的思想基礎/27
   三、人天乘的法/28
005佛教是消極的卻又是大積極的/30
   一、刹車喻/31
   二、兩種出離心/34
006遠離顛倒夢想/36
   一、學佛四層次/36
   二、輪迴的原因/37
   三、顛倒/3

第二章 佛教橫向教理體系和縱向教理體系/43
007佛教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5
   一、夢想/45
   二、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7
008打破無明見真實/51
   一、無明所障/51
   二、般若破無明/53
   三、破無明的次第/55
009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上)/57
   一、人我與法我/57
   二、破執有差異/59
   三、《解深密經》三時判教/60
   四、初時教法/61
   五、二時教法/62
010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下)/63
   一、三時教法/63
   二、三乘體系總結/65
   三、三乘佛法的關係/66

第三章 權便中觀•上/69
011世俗諦與勝義諦/71
   一、法安法位/71
   二、龍樹與二諦/73
   三、二諦是遞進模式/73
   四、兩種隨順/75
   五、四重二諦/76
012四重二諦之第一重:實有緣生與無常/78
   一、第一重二諦:實有緣生/78
   二、無常/83
013四重二諦之第二重:緣生性空與無我/84
   一、第二重二諦:緣生性空/84
   二、無我/87
014不常不斷與相似相續/90
   一、第一組二諦的補充:邊見/90
   二、寧常毋斷/95
015大乘佛法修行綱領/96
   一、修行的一般定義/97
   二、六波羅蜜/98
   三、四佈施/99
016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102
   一、三輪體空/102
   二、福德與智慧/105
   三、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106
017釋題:「金剛」和「經」/109
   一、經律論/110
   二、隨信行與隨法行/111
018如是我聞/114
   一、三十二部分/114
   二、如是我聞/115
   三、舍衛國/118
   四、祇樹給孤獨園/119
019比丘與乞食/121
   一、印度的乞食文化/121
   二、菩薩眾/123
   三、世尊/124
   四、食時/124
   五、著衣持缽/125
02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7
   一、次第乞食/127
   二、須菩提/128
   三、如來/130
   四、菩薩:覺有情/130
   五、護念與付囑/131
   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2
021須菩提三問/134
   一、須菩提三問/134
   二、應云何住/135
   三、云何修行/136
   四、云何降伏其心/137
   五、大菩薩/138
022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141
   一、四生/141
   二、有色無色/142
   三、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143
   四、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144
   五、大乘心量/145
023發菩提心/147
   一、實無眾生得度/147
   二、佛陀三答/149
   三、菩薩的修行:度眾生/150
   四、修行的前提:發心/151
024如何發菩提心/153
   一、大乘以發菩提心而始/153
   二、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154
   三、何謂菩提心/155
   四、菩提觀想/157
025世俗諦和勝義諦菩提心修法:四無量心和五蘊皆空/159
   一、四無量心/159
   二、以舍而始/160
   三、慈無量心/161
   四、悲無量心/162
   五、喜無量心/162
   六、五蘊/163
   七、勝義諦菩提心:觀五蘊皆空/164
026聞思與四相/165
   一、正聞熏習/165
   二、四十里有講法處應往聽受戒/166
   三、如理思維/167
   四、如法修行/167
   五、四相/168
027波羅蜜淨住處/173
   一、六波羅蜜/173
   二、無住佈施/174
   三、不可思量/176
   四、六維虛空/177
02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180
   一、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180
   二、說身相非身相/182
   三、見相非相/183
029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186
   一、無住涅槃/186
   二、境行果/187
   三、後五百歲/189
030無法相無非法相/193
   一、法之三義/195
   二、法相/196
   三、無法相/197
   四、非法相/197
   五、因指見月/198
031法佈施為最/201
   一、無我的智者風範/201
   二、以無為法而有差別/202
   三、三千大千世界/205
   四、法佈施為最/206
032破除對修證果位的執著/209
   一、菩薩行總結:第6-8段/210
   二、離諸障與增上慢/212
   三、小乘四果/213

第四章 權便中觀‧下/219
033莊嚴佛土/221
   一、聽法無所得/221
   二、通願與別願/223
   三、彌陀別願/224
   四、藥師別願/226
034熏習:佛教教理體系/228
035四重二諦之第三重:緣生其實是無生/235
   一、第一組二諦未入大乘門徑/235
   二、再談緣生性空/238
036四重二諦之第四重:「離言空性」/241
   一、名言假有/243
   二、假有唯名/244
   三、「離言空性」/245
037四重二諦總結:四有四無無障礙觀/248
   一、第一組二諦破我執/248
   二、第二組二諦破實執/248
   三、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249
   四、第三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五、第四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038性空、空性與無常/254
   一、性空/254
   二、空性/255
   三、性空與空性的關係/255
   四、解構者,非解構也/256
   五、生滅無常/257
   六、無生無常/258
039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0
   一、相似佛法不是佛法/260
   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261
   三、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3
040大乘法的不共/266
   一、緣生與緣起/266
   二、大乘入門境界/267
   三、大乘佛法的不共/269
   四、實有悖論/270
041差異與寬容/273
   一、佛教是無神論宗教/274
   二、差異是價值體現/274
   三、兩種不寬容/276
   四、真正的寬容/277
042以第四重二諦再解經文/279
   一、再解第三段/279
   二、再解第四段/280
   三、空性與行善/280
   四、再解第五段/281
   五、再解第七段/282
   六、再解第九段/282
   七、再解第十段/283
043無住生心/285
   一、清淨心/285
   二、無住生心/286
   三、須彌大身/287
   四、恒河沙數/288
044身命佈施/292
   一、所在之處如佛塔廟/292
   二、經名由來/294
   三、微塵非微塵/296
   四、身命佈施/298
045二時教法修行次第/300
   一、涕淚悲泣/300
   二、信為道元功德母/303
   三、三世佛冤/304
   四、信心清淨/305
   五、二時教法修行次第/306
046忍辱波羅蜜/307
   一、忍之四義/310
   二、佛陀修忍/312
047無實無虛/314
   一、離相生心/315
   二、無實無虛/318
048信心不逆/320
   一、初中後三分/322
   二、信心不逆/323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324
049違緣與證量/326
   一、不要學一經、輕一經/326
   二、違緣表證量/331
050修行五位/333
   一、末世修行/333
   二、菩薩道修行五位/336

第五章 究竟中觀/339
051無相發心/341
   一、金剛經結構/341
   二、無相發心/342
   三、獲得與證得/346
052無生法義/348
   一、諸法如義/349
   二、無生法義/351
053二諦與中觀/354
   一、二諦對治/355
054徹底泯滅二邊/360
   一、偽斷見/360
   二、惡趣空/362
   三、權便中觀/363
   四、二邊皆泯/363
055權便中觀和究竟中觀/367
   一、兩種不二/367
056空性即中道/372
   一、究竟中觀/372
   二、二時教法完整體系/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