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94,84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僧伽的教育問題(6)師資相攝篇
僧伽的教育問題(6)師資相攝篇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僧伽的教育問題(6)師資相攝篇

作者: 釋濟群
出版社: 大千
出版日期: 2023-06-0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42.60
本店售价: RM37.9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佛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佛教教育與傳承一直是解脫道的基本途徑,
師資道合,方能達到「說聽究竟圓滿」的理想境界,
老師應機施教,弟子資質契合,方能說聽究竟圓滿。
    
  《師資相攝篇》的內容,出自《四分律·受戒揵度》。在《行事鈔》的順序為第九篇,緊接在《受戒緣集篇》之後。佛教是一種教育,一種法的傳承,所以,受戒後需要進一步接受教育,所謂“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只有這樣,才能使法身慧命得以滋養,成長為合格僧才。本篇主要告訴我們,為人師表者應該如何指導弟子,身為弟子者又該如何依止師父。在《菩提道次第論》中,這些內容是作為“依止法”的部分,為入道根本。戒律中,也是將此作為僧格養成的關鍵。所謂依止,依即依教奉行,止即安住於法。因為有師長指引,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心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如法。
 
  作為佛弟子,從走入佛門到成就佛果的整個修學過程,始終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在《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四法行中,也是以依止善知識為先。因為有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對於出家者來說,依止法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首先,感情的需要。一個人離開父母、家庭,放棄世俗感情進入僧團,剃髮出家,雖然身份和環境改變了,但在他尚未真正得到佛法受用之前,還需要有感情上的寄託。否則,心是不容易安住的。有和尚作為依止師,建立一種類似父子的感情聯繫,對於多數初出家者,也是安心修道的必要條件之一。
 
  其次,學法的需要。出家要培養僧格,在這個階段,需要依止師的悉心教導和監督。就像初生嬰兒,既離不開父母的哺育,也離不開他們的保護。而在獲得正見的階段,更得益於善知識的悉心指引。先是由聞思獲得正見,然後還要通過禪修將正見落實於心行。這是一種用心技術,在實踐過程中,特別需要師長耳提面命,保駕護航。所以,修學的整個過程都不能缺少依止。有緣得到一位具格善知識的指導,不僅是修學捷徑,同時還有安全保障。如果僅僅靠自己摸索,靠所學的有限教理去選擇,去判斷,必然困難重重。這正是很多人不斷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的原因所在。
 
  第三,傳承的需要。依止善知識,能使佛陀教法得到全面繼承。佛法不只是言教,也包括身教;不只是理論,也包括實踐。其中,實踐部分需要靠師父和弟子間的直接傳授,不是文字可以完全承載的。就像古代很多傳統工藝,是由師徒間的代代相傳才得以延續,如果這種關係中斷,某些工藝就可能因此失傳。佛教的一些實修法門,也是因為這樣,未能流傳至今。佛教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正法能否住世,不在於寺院的建築有多麼堂皇,佛像有多麼莊嚴,也不在於藏經樓中供奉了多少經書典籍,而在於有沒有修行正法的人,有沒有傳承正法的人。所以說,依止法直接關係到佛教的健康發展。
 
  “師資相攝”,師,就是教人以道,代表師父;資,就是取學于師,代表弟子。根據戒律,師父並不是唯一的,有三種和尚、五種阿闍黎,分別是:剃度和尚、沙彌戒和尚、比丘戒和尚,以及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經阿闍黎、依止阿闍黎。本篇講到的師,是對弟子負有長期責任的,主要指得戒和尚、依止阿闍黎兩種。其他關係通常只是在一次法會中,不屬於相攝的範疇。如果得戒和尚放棄對你的教育責任,不想管你或準備離開,弟子就需要另外找一位元依止師。沙彌同樣是以得沙彌戒的和尚及阿闍黎為師。
 
  相攝,就是師父和弟子如何建立相互關係。本篇總結為三點,一是感情關係,師父應對弟子視如己出,關愛有加;弟子應視師父為法身父母,恩同再造。二是修法關係,師父要引導弟子修學,弟子要護持師父修行。三是經濟關係,在物質、經濟等方面要互相幫助。
 
  《師資相攝篇》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弟子應該怎樣依止師父。第二部分,說明師父應該如何攝受弟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目錄

第一章 弟子依止法
第一節 師弟名稱
一、別釋名稱
二、總辯相攝
第二節 依止法
一、應不應依止
二、如何依止

第二章 二師攝受法
第一節 依止意
第二節 無師時節
第三節 簡師德
一、師的種類
二、正簡師德
第四節 請師法
一、依止法緣起
二、正作法
三、明成否
第五節 師攝法
一、小弟子法
二、老弟子法
第六節 治罰訶責法
一、合訶之法
二、依法訶誡
三、訶責非法
四、辭師出離
第七節 失師法
一、列示三法
二、正明失相
結束語

附錄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師資相攝篇
第一章 弟子依止法
第一節 師弟名稱
一、別釋名稱
二、總辯相攝
第二節 依止法
一、應不應依止
二、如何依止
第二章 二師攝受法
第一節 依止意
第二節 無師時節
第三節 簡師德
一、師的種類
二、正簡師德
第四節 請師法
一、依止法緣起
二、正作法
三、明成否
第五節 師攝法
一、小弟子法
二、老弟子法
第六節 治罰訶責法
一、合訶之法
二、依法訶誡
三、訶責非法
四、辭師出離
第七節 失師法
一、列示三法
二、正明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