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94,70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教养 > 生活教养 >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作者: 童童老師,鍾宛玲
出版社: 境好出版
出版日期: 2023-02-0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20.00
市场价格: RM63.89
本店售价: RM56.86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其實在教養小孩之前,你需要先學會照顧自己。
兒童職能治療師 × 臨床心理師聯手,給崩潰父母的療癒之書
21題測驗×9種大類型──檢視自己需要照顧的內在需求
「停」「緩」「破」三步驟,打破重複的情緒爆炸循環。
由「需求」「動機」到「行為」,照顧7大內在需求
 

  在育兒打怪的路上,你做了好多努力,

  所有的教養書都說要溫和而堅定,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兒童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臨床心理師鍾宛玲這樣說──

  身為家長,有情緒很正常,情緒爆發往往是內在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結果,藉此發出訊號告訴你,還有什麼沒照顧到。為了確保生存,人類基因裡埋藏著許多「天生程式」推動行為。

 

  這些基礎心理需求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和生存、生理及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最「基本」的需要。

 
  ──與其忍耐抗拒,不如先找到照顧內在需求的方式──

  本書從兒童職能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師在教養現場的觀察出發,針對7大基礎心理需求的設計情境測驗,分析「依附」「預期」「控制」「成效」「自尊」「道德」「歸屬」等內在需求,並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改善緊繃的親子互動,從照顧內在需求開始))))
  ★「為什麼你做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都沒有想到爸媽?」

  ──被忽視的〔依附需求〕背後,是情緒也需要被理解的家長。

  .學習照顧〔依附需求〕>>>練習明確地說出情緒、原因及需求,學習情緒共享。

  

  ★「叫你看書,你就真的只看一頁,將來你怎麼辦?」

  ──被忽視的〔預期需求〕背後,是家長對事情不如預期的不安。

  .學習照顧〔預期需求〕>>>練習面對「未知」,找到不只一種可能性的預期。

 
  ★「我數到三,把電視關掉。」

  ──被忽視的〔控制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可掌控的安全感。

  .學習照顧〔控制需求〕>>>練習從失控中找到深層的本質問題,一一解決。

  

  ★「為什麼字寫得像鬼畫符,擦掉重寫。」

  ──被忽視的〔成效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付出和收穫成正比的成就感。

  .學習照顧〔成效需求〕>>>將對孩子的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也透過溝通形成共識。

 
  ★「別人都會幫爸媽做家事,叫你洗個碗在那邊唉唉叫!」

  ──被忽視的〔自尊需求〕背後,是自我價值需要肯定的家長。

  .學習照顧〔自尊需求〕>>>練習平衡自我評估與社會回饋,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我好糟糕!我真不是個好媽媽/爸爸。」

  ──被忽視的〔道德需求〕背後,是羞愧、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

  .學習照顧〔道德需求〕:練習透過行為修正,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你都肯不分享,這樣以後沒有人想跟你做朋友。」

  ──被忽視的〔歸屬需求〕背後,需要維護團體和諧的擔憂。

  .學習照顧〔歸屬需求〕:練習進入團體前先確定規則,歸屬需求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除了看見自己,也要訓練心理肌耐力──

  「雖然是我生的,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很想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只有煩躁和滿滿的挫敗感啊!」

  >>>建立儀式行為──幫身體和大腦重新開機。

  >>> 10題認知彈性與成就感練習──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做切割,習慣看到孩子努力,也找回育兒的成就感。

 

  我想要依附,所以我會珍惜親密關係;

  我想要預期,所以我會試著面對改變;

  我想要控制,所以我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要成效,所以我知道付出很重要;

  我想要自尊,所以我會認同自己的自我價值;

  我想要道德,所以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想要歸屬,所以我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當我們找到平衡的方式照顧自己,就不再需要透過情緒訊號來當警訊。

  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動力,讓我們能永保赤子之心。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神老師|沈雅琪

 
  【暖心推薦】

  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口羊太太

  國小資深教師|林怡辰

  諮商心理師|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黃瑽寧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蔡佳璇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的錯誤行為、批判照顧者不適當的教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就能發現不管是孩子還是照顧者,一定有內在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而不自覺。如果我們能透過檢視情緒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就能減少很多衝突和不適當的對待。」──神老師/沈雅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童童老師
 

  本名童雋哲,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現任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專長為神經科學、感覺統合、兒童發展、職能治療與評估、教養諮詢、兒童情緒調節與訓練、亞斯伯格特質兒童人際訓練、過動與注意力不足之評估與治療。

 

  在協助過許多家庭後,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以簡易的圖文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讓更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情緒。提供確切有效的方式,讓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輔助,解決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廣受父母好評。

 

  現在更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不僅要照顧孩子,更要照顧自己。

  

  臉書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

 
鍾宛玲
 

  兒童臨床心理師,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兼任)。

 

  學術專長為心理諮詢與治療、大腦與心智、認知學習、因果知識、情緒調節、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行為科學、測驗與評量、研究方法。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家醫科、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台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安美診所。

 

  至今十二年的實務經驗,結合學理知識,應用在每一次與孩子、與家長的相遇,致力促進孩子的積極成長,發揮各面向的潛能,提供家長容易施行的適性教養方針及親職紓壓策略。


目錄

推薦序──在教養小孩前,先學會照顧自己──沈雅琪  
作者序──阿嬤的痠痛藥膏──童童老師
作者序──身為父母,有情緒很正常──鍾宛玲
 
──Part1照顧情緒,從察覺內在需求開始──
01一位挫敗的母親  
孩子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敗
 
02情緒與內在需求的關係
情緒,該如何照顧呢?
什麼是「基礎」心理需求?
七大「基礎心理需求」的簡單介紹
改變,從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開始
 
03二十一題情境測驗,找出內在需求
內在需求類型分析
 
04了解自我的內在需求了,然後呢?
 
──Part2 調節情緒警報器,安撫內在需求──
01家長與孩子的戰爭 
解決問題前,要先解決情緒
 
02打破情緒循環的三步驟 
當內在需求和孩子產生衝突
Step1停>>>設定事件的終止線
   在事件中,「情緒」的終止線
.適時、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時要試著練習抓自己情緒強度
在事件中,「行為」的終止線
.事件「前」──將事件終止線設定成「規則」
.事件「後」──利用「協商」完成事件終止線
Step2 緩>>>趨緩情緒反應
用儀式行為,幫身體跟大腦重新開機
.什麼是儀式行為
.試著建立自己的儀式行為
面對反芻思考
.先試試儀式行為
.察覺自己正在反芻
.試著察覺自己是否「設定」不能有情緒的框架
.想想反芻的事件中,有沒有下次一定能做到的事
Step3破>>>打破情緒的循環
.試著把孩子出現的狀況,視為「待解決的問題」
.比起規定孩子只能怎麼做,給方法更重要
.如果有很多狀況,試著一次解決一個
.事情沒有一次解決,不用氣餒喔!問題本來就需要分段解決
 
──Part3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
01 進步最多的家長
其實成長的不只有孩子
 
02照顧,需要資源
內在的健康與成長,需要心理資源
內在資源──「認知彈性」
.認知彈性練習範例
.認知彈性練習1|認知彈性練習2|認知彈性練習3|
認知彈性練習4|認知彈性練習5
內在資源──「成就感」
.成就感練習範例
.成就感練習1|成就感練習2|成就感練習3|
成就感練習4|成就感練習5
外在資源──「教養路上的隊友」
 
03照顧,需要關照
為什麼內在需求的議題會出現在我身上呢?
如果內在需求沒被滿足,我該如何關照
依附需求的衡突|預期需求的衡突|控制需求的衡突|成效需求的衡突|
自尊需求的衡突|道德需求的衡突|歸屬需求的衡突
 
04照顧,需要方法
如何照顧依附需求
.明確的說出情緒、原因以及需求
.試著將生氣的情緒,轉換成可以被同理的方式表達
.平時就要與依附對象有「情緒共享」的經驗
.增加自己情緒緩解的策略
.提醒自己依附是雙向的
如何照顧預期需求
.對未知狀況有所準備
.對未來不只有預期一種可能性
如何照顧控制需求
.面對孩子的失控,要控制的不是行為,是背後的原因
.控制需求的滿足,可以從「控制權」著手
如何照顧成效需求
.將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
.溝通標準與形成共識
.除了訂定明確標準,也要衡量能力
如何照顧自尊需求
.平衡自我與社會回饋
.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如何照顧道德需求的方法
.區分羞愧與罪惡感
.面對罪惡感的方式:彌補與行為修正
.彌補是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而不是一味迎合孩子
如何照顧歸屬需求
.進入團體前可以先確定規則
.協商技巧的討論
.歸屬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寫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