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89,2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 > 犯罪參與論
犯罪參與論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犯罪參與論

作者: 巫聰昌
出版社: 元照出版
出版日期: 2022-09-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06
本店售价: RM67.69
促销价: RM64.65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個人責任原則,係現代刑法之基本法理,任何人僅為自己之不法行為,受刑法之非難評價,毋庸為他人之行為違法,負擔刑法之不利益歸責。單獨正犯之情形如此,數人參與犯罪之實行,形成之犯罪共同體,亦應如此。是以,參與理論之任務,應本於行為人之犯罪實行,非難之評價獨立性角度,觀察參與犯罪之各別行為人,不同之功能性參與分工作用,以真確正犯與共犯之角色定性,辨證個別之不法責任形成基礎。據此,藉由本書之內容論述,期能提供刑法之學習者,得以綜觀犯罪之參與論全貌,有助於司法之實務工作者,實現犯罪之各別參與人,行為責任個別之論理目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巫聰昌


  現 職
  .臺中市政府地政局政風室主任
  .社團法人台灣日本刑事法研究學會常務監事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學 歷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政風室主任
  .臺中市政府消防局政風室主任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政風室主任
  .臺中市政府消防局政風室專員
  .法務部中部辦公室專員

  專長領域
  .基礎法學、刑事法(含實體法、程序法)、日文(法學日文、基礎日文)、政府採購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緒 言/1
第二節 犯罪之參與論本然/2
第三節 犯罪之參與理論再思考-代小結/5

第二章 犯罪參與基礎認識
第一節 前 言/13
第二節 功能性分擔之參與論/15
第一項 共同參與/17
第二項 間接參與/18
第三項 教唆參與/19
第四項 幫助參與/20
第五項 簡 析/22
第三節 確認各別行為人之可罰性/24
第一項 共同參與/25
第二項 間接參與/26
第三項 教唆參與/27
第四項 幫助參與/29
第四節 相互依附形成之參與結構/31
第一項 故意依附行為之參與結構/31
第二項 非故意依附行為之參與結構/36
第五節 參與結構之主觀要件解析/37
第一項 犯罪之實現認識/38
第二項 特定參與之依附故意/40
第三項 依附特定行為之參與認知/41
第六節 參與結構之形成分析/41
第一項 正犯之故意參與/42
第二項 共犯之故意參與/47
第三項 參與之客觀表現/48
第七節 參與結構之脫離分析/51
第一項 正犯之參與脫離/51
第二項 共犯之參與脫離/55
第八節 小 結/57

第三章 參與形成之基礎理論
第一節 前 言/59
第二節 行為人概念/62
第一項 限縮行為人概念/63
第二項 擴張行為人概念/65
第三項 簡 析/68
第三節 參與理論/70
第一項 客觀理論/71
第二項 主觀理論/73
第三項 綜合理論/74
第四項 犯罪支配理論/75
第五項 實務見解/78
第六項 本文立場/79
第四節 小 結/80

第四章 參與之結構與體系
第一節 前 言/83
第二節 形成參與之構造類型/85
第一項 基本結構/85
第二項 正犯參與結構/86
第三項 共犯參與結構/88
第四項 簡 析/91
第三節 參與體系/92
第一項 單一制參與體系/94
第二項 區分制參與體系/98
第三項 參與體系之定位/100
第四節 參與體系評析-代小結/102
第一項 參與體系之評析/102
第二項 功能性分工參與體系之可行性再思考/104

第五章 參與理論效應
第一節 前 言/107
第二節 參與行為之可罰性確認/108
第一項 責任本質/109
第二項 參與行為人之各別可罰性認定/113
第三節 參與形成之於犯罪類型分析/115
第一項 犯罪類型區分/116
第二項 犯罪類型區分意涵/119
第四節 相繼之參與形成/121
第一項 新的參與關係形成/123
第二項 相繼參與之最後界限/129
第五節 脫離參與之解析/130
第一項 參與關係之改變/132
第二項 脫離參與之最後界限/137
第六節 相繼與脫離之參與人行為評價分析/140
第一項 相繼參與之事後加入評價關係/140
第二項 脫離參與之行為重新評價結構/141
第七節 小 結/142

第六章 相繼參與之處理
第一節 前 言/145
第二節 相繼之參與結構/146
第一項 相繼參與之形成結構限制/146
第二項 相繼參與之形成要件/149
第三節 相繼參與之結構分析/152
第一項 參與行為人量增之結構關係/153
第二項 相繼參與人之事後加入評價關係/154
第四節 相繼參與類型化探討/155
第一項 相繼之共同參與/156
第二項 相繼之幫助參與/158
第三項 相繼之間接參與/161
第四項 相繼之教唆參與/162
第五節 相繼參與之問題核心/164
第一項 行為之不法評價/165
第二項 責任之範圍確認/167
第六節 相繼參與者之責任認定/168
第一項 學說見解/168
第二項 實務觀點/177
第七節 小 結/178

第七章 脫離參與之處理
第一節 前 言/183
第二節 參與脫離與中止之辨正/185
第一項 形成之要件差異/185
第二項 形成之界限不同/188
第三項 之於既有參與關係結構差別/190
第四項 刑法體系之定位差別/191
第五項 簡 析/192
第三節 脫離參與之架構解析/193
第一項 參與關係之結構質變/194
第二項 脫離參與人之行為重新評價/195
第四節 脫離效應之論理依據/196
第一項 法理基礎/197
第二項 學理見解/199
第三項 簡 析/205
第五節 脫離參與之具體判斷/206
第一項 脫離參與之認定依據/207
第二項 脫離參與之判斷基礎/210
第三項 脫離參與之行為評價/211
第六節 脫離參與人之責任認定/214
第一項 脫離參與之形成要件/215
第二項 脫離參與者之責任範圍確認/219
第三項 脫離參與之行為類型確認/220
第四項 簡 析/224
第五項 實務觀點/225
第七節 小 結/226

第八章 共同參與之相繼與脫離
第一節 前 言/229
第一項 共同參與之概念/229
第二項 共同參與之本質/232
第二節 共同參與之成立要件/236
第一項 共同意思之形成/236
第二項 共同行為之範圍與內容/238
第三項 行為人之地位對等結構/240
第四項 不法結果之共同結構/240
第五項 行為人責任評價各別/241
第三節 共謀參與之辨正/242
第一項 未實行不法之分擔參與/243
第二項 共謀參與之形成要件/244
第三項 共謀參與之判斷本質/245
第四項 本文立場/246
第四節 相繼之共同參與處理/247
第一項 結構之實質變動/248
第二項 相繼參與人之責任判斷/253
第五節 共同參與之脫離處理/255
第一項 結構之實質變動/255
第二項 共同參與之脫離處置核心/260
第六節 小 結/265

第九章 間接參與之相繼與脫離
第一節 前 言/269
第一項 間接參與之概念/270
第二項 間接參與本質/272
第二節 間接參與結構解析/278
第一項 間接參與之形成類型/278
第二項 單向意思傳導結構/282
第三項 制從指揮行為結構/283
第四項 違法連帶評價關係/283
第五項 行為人責任評價各別/285
第三節 間接與教唆之參與辨正/286
第一項 制從者與肇端者之差異/286
第二項 自己與他人之犯罪不同/287
第三項 一人實質結構與數人參與關係之差異/288
第四節 相繼之間接參與探討/289
第五節 間接之參與脫離解析/292
第六節 小 結/293

第十章 共犯參與之相繼與脫離
第一節 前 言/297
第一項 共犯參與結構分析/299
第二項 形成共犯之參與要件/305
第二節 區分制參與體系之共犯定性困境/313
第一項 教唆與共謀之參與模糊界限/314
第二項 幫助與共同參與之區隔模糊/317
第三項 簡 析/318
第三節 法定類型之共犯參與/319
第一項 教唆參與/320
第二項 幫助參與/322
第四節 非特定類型之共犯參與/324
第五節 相繼之共犯參與處理/327
第一項 教唆之相繼參與/327
第二項 幫助之相繼參與/330
第六節 共犯參與之脫離處理/332
第一項 教唆參與之脫離處置/332
第二項 幫助參與之脫離處置/338
第七節 小 結/342

第十一章 結 論
第一節 參與理論之困頓/348
第二節 參與理論之重新思考/3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357
二、外文部分/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