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3,99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家書

家書

RM13.50

風依然狂烈

風依然狂烈

RM29.80

在遠方

在遠方

RM19.80

浏览历史

詩字
上一张
詩字
下一张
prev next

詩字

作者: 溫綺雯
出版社: 有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商品库存: 缺货
市场价格: RM14.00
本店售价: RM12.6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文/溫綺雯

我这样介绍我的诗集:

我想利用翎龙在介绍《诗字》时运用的一些词语,来做某些文学联想,这些联想脚注了我这本诗集的创作经验。我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借此为读者提供一些阅读的乐趣:

1.躲藏:(联想其他词汇)深渊、关闭、反面(联想相近文学概念):从反面看词语、词与物的游移关系、诗歌的介入性。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谈到诗人与散文作者对待语言的差别之处:“借用瓦莱里的说法:当词像玻璃透过阳光一样透过我们的目光时,便有了散文。但诗人 则是处在语言的外部,从反面看词语。语言犹如路障挡在他面前。因此诗人到达不到词,词还没有被驯化。所以他首先不是通过事物的名称来认识物,而是与物有一 种沉默的接触,然后转向对他来说本是另一种物的词语,触摸它们,试探它们。他在它们身上发现一种洁净的、小小的亮光,以及与大地、天空、水域和所有造物的 特殊的亲和力。所以诗意的词是一个微型宇宙。当诗人把好几个这一类的微型宇宙连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以为他在造一句句子,但是这仅是表象;其实他在创造一个 客体。”关于从诗的根源上寻找激情,萨特则说:“诗人把自己的激情浇铸在诗篇里,他就再也不认识它们,词语攫住感情,浸透了感情,并使感情变形:甚至在诗 人眼中,词语也不表示感情。激动变成物,它现在具有物的不透光性;人们把它关闭在词汇里,而词汇模棱两可的属性使它也产生混淆。”至于这本诗集《诗字》的 创作,词语对我的意义,恰好包含了以上。我把自己设想成一位文字的练习者,一个物的涉猎者(我并且热衷于在世俗中堆积无用之物)。“词语”是我“捕捉躲闪 不定的现实的陷阱”,恰恰我就在这样一个陷阱里头。

2. 对视的直角:几何、文学形式。联想相近文学概念:隐含读者、陌生化、诠释与过度诠释。

我的同学用手指在桌面上画了这个对视的直角,___|___,它向左右敝开,以90°角纵面对等的切割了地平线,以便可以从左边或右边进入阅读的缝 隙。对你来说,它们可能不对称: ____|_,或是只有一个视角 |_____。你可能看到最隐蔽的角落,也可能看到亮光,也可能因此别开了脸……诗歌,以及关于诗歌阅读的问题(这是诗?读懂、读不懂……),常与阅读者 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解诗或细读的工作,把阅读者转化成另一个诗人。再造诗人与创作者如何达成一致?有在于许多因素如:阅读经验、某程度的文学训练、进 入创造这首诗歌的特定经过等等。如果你认为在我的诗歌里寻找共鸣是一件困难的事,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你被防范了。我的文字对你企图想经历我的经验造成了 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颠覆了你熟悉的、惯性的阅读诗歌感受以及对诗的想法。诗歌诠释之可能与有限性,以及诗歌意义生成过程,艾柯做了很详细的解说,在这里成 了一个太大的题目。我想应用他的“作品意图”这个富挑战性的概念来解释对视的直角:“文学本文(文本)的目的在于产生出它的‘标准读者’——那种按照本文 的要求、以本文应该被阅读的方式去阅读本文的读者,尽管并不排除对本文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但我的作品对你以及你之合法或超出合法性的诠释没有意图,它们确确实实另有所指——我不该引领你诠释我的诗歌,你有种种阅读方式。

3.罐头生活 / 城市:漫游者、孤独、花。这里我联想了2位我很喜欢的学者作家以及一首诗歌。他们分别是:瓦特•本雅明、张闳、《罐头花》。

本雅明的《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就波德莱尔以及爱伦坡所阐述的游荡者(漫游者)借用了大量机器复制以及发达资本主义时代色彩鲜明的都市 ——巴黎以及伦敦,分别作为他们诗歌和小说主角的运动空间。诗人在由人群制造的空间里体验着“痛心和无数的自然震惊”的痕迹。时间的意味在本雅明漫游者身 上呈现出缓慢与余裕。闲暇的人在行色匆匆的城市中变得越离奇古怪,便越加深他对人类本性的认识,才能在其中生存下去。而张闳这样描绘城市:“关于城市,并 不需要太高的领悟力和过与浪漫的情怀。这些东西不但无助于真正地进入城市,相反,它将遭遇到来自城市的坚硬强大的拒斥力。事实上,具有这种禀赋的人(如顾 城),最终被城市所挤压而逃到乡间或荒芜人烟之处,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找到他所需要的、熟悉而亲切的事物。要进入城市,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忍受孤独。没有比 城市里的漫游者更显得孤独的人了。人们行走在大街上,彼此摩肩接踵,但却是陌路人。正是在这个人群麋聚的空间里,才使人领会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个客 居者。”我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的诗歌有否如此漫游或孤独的特质(今后我应深入发掘这些本质)。但无疑我是热爱城市生活的人(这是否也意味着我热爱孤 独?),或者我更倾心漫游。每个城市对我的启发不一。前期我于家乡的创作相对于生活在这片大陆之后的,有了诗歌语言上的差异,或许思想也开始产生变化分 歧。这年多我利用念书的余暇在不同的城市走动,城市开始对我复制起来。最终它们没有差别之时,我便了解漫游的目的。那时行动与停顿便不再有所区分。我喜欢 的一首很古旧的诗歌,刊登在1976年的香港《大拇指》文学期刊,它如实描述一个生活在繁忙城市中的女工:中午 / 她把皮膚移植卜公碼頭 / 把蒼白交給陽光 / 她到附近的地盤抓泥 / 忘記她是一株植物 /他們放她在一個沒有季節的房間 / 給她吃發光的食物 / 然後每天都在守待 / 她開放出彩虹。( 《罐头花》銅土)

4.移动:游移,还是游移。相近文学概念:参考1. 词与物的游移关系、参考3.漫游者的文学(生存)目的。


在这里我想推荐两篇文章,它们是我的老师——傅元峰及杜忠全为诗集所作的序。
如果你对作者好奇,请阅读杜老师的介绍;
如果你对我的诗歌好奇,请阅读傅老师对这本诗集的诠释。
或许你会看到想法的共同点。

希望你阅读愉快。

 

作者簡介

溫綺雯,早期筆名凡凡、小他。文章見于當地各報文藝副刊版。曾為文學刊物《學報》四人專欄作者之一、文學刊物《椰子屋》創辦人之一。畢業于澳洲Randwick TAFE學院、新紀元教育系專業文憑;現為中國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