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92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國/亞洲研究 >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

作者: 張彥
出版社: 八旗文化
ISBN: 9786267234914
出版日期: 2024-06-0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60.00
市场价格: RM85.19
本店售价: RM75.82
促销价: RM71.56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普立茲得主、《中國的靈魂》作者張彥最新力作
全球唯一中文譯本,收錄獻給台灣讀者新序
矢板明夫、何偉、李雪莉、阿潑、袁莉、崔衛平、張潔平、
陳德平、曾銳生、華志堅、程揚揚,共同推薦!
「星火」事件是中國統治下的悲劇,已塵封超過半世紀
但有群不畏強權、不懼險阻的「地下歷史學家」
努力拼湊被中共掩蓋的故事,要將「自由」的星火傳遞出去……

  ★這些故事讓我們知道習近平為什麼要控制歷史。──袁莉
  ★我們本來不會知道這些故事。──張潔平
  ★他們要聯合起來,揭發獨裁專制賴以構築的謊言。──崔衛平

  在傳統中國,歷史詮釋是各方角力的戰場,對政權的權力合法性至關重要,新王朝會為前朝修史,證明自己有權取得「天命」,施行統治。而到了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也繼承了老祖先的「美德」,為了穩固政權,他們會不惜竄改歷史,粉飾過錯、隱蔽事實來美化自己的統治。

  然而,有本在1960年誕生於中國西北鄉間勞改營的雜誌《星火》,改變了這一切。當時,中國正值人謀不臧引起的大饑荒,全國各地有千萬人死亡,但訊息卻沒辦法讓多數人知曉。有群下鄉的大學生成了少數知情的人們。他們腦袋中有知識、手中有筆、懷中有惻隱之心,因而創辦了《星火》雜誌。《星火》雜誌的創刊號僅有少少的八頁,沒有照片和插圖,但字字句句都喊出他們的不平與怒火。

  「為什麼曾經是進步的共產黨執政不到十年,就變得如此腐化反動?」

  「當數百萬、數千萬的農民餓死在床上、在火車上、在鐵路旁、在溝底……」

  不幸的是,中共政權不會容許如此的反逆行為,創辦《星火》的年輕人被判刑十年到十五年不等,其中有人甚至慘遭槍決。最終,《星火》雜誌只印出了三十多本,如同稍縱即逝的星火,沒有對政權構成威脅,這段歷史也遭到隱匿和改寫。

  五十多年後,有一群獨立的中國記者、作家、導演在意外中發現了「星火」的故事,也尋到「星火」事件的見證人跟倖存者。這群自詡為「地下歷史學家」的人們不僅挖掘出「星火」的故事,也力圖挑戰反右傾運動、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SARS疫情、COVID-19疫情中官方的歷史敘事,打開中共政權謊言下的事實。「地下歷史學家」雖然只是向深邃的暗黑井底丟下一顆石子,也要將「自由」的星火接力傳遞出去。

各方推薦

  矢板明夫|記者、作家
  何偉|記者、「中國三部曲」作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
  阿潑|記者、作家
  袁莉|《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不明白播客》主持人
  崔衛平|學者、社會批評家、《哈維爾文集》譯者
  張潔平|記者、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陳德平|《強國》作者
  曾銳生|旅英中國學者、倫敦大學中國研究院主任
  華志堅|美國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
  程揚揚|耶魯法學院中國問題專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推薦

  ▸幾十年來,張彥完成了中國境內外籍記者所曾做過最重要的一些草根研究。透過《星火》這本書,他將注意力轉向歷史,且不是經過審批、檢查,由共產黨挑出來、大肆鼓吹的官方歷史,而是中國各地不畏強權的勇士們撰寫、攝製的獨立歷史。這本書強有力地提醒我們,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誰能控制過去。──何偉(Peter Hessler),記者、「中國三部曲」作者

  ▸我們本來不會知道這些故事。就像許多無名的、縱身一躍的抗爭者,決誌時的光芒還沒有來得及被人看見,就已經被徹底吞沒。要不是有他們,這些張彥所說的中國「地下歷史學家」們,這樣脆弱的、堅定的、連續三代人斷斷續續的勾勒,讓這一捧星火,始終不滅。──張潔平,記者、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創辦人

  ▸無數中國人以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懷堅決反抗,不讓他們的歷史遭到遺忘,張彥的這本《星火》將他們的故事展現在我們眼前。能讀到這樣的書真是何其有幸。──陳德平,《強國》(Land of Big Numbers)作者

  ▸地下歷史學家鐵了心,要寫下中國饑荒、大屠殺與疫情爆發的黑歷史,《星火》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知道習近平為什麼要控制歷史。因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一片黑暗中,這樣的記憶能帶來點點星光。──袁莉,《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不明白播客》主持人

  ▸面對習近平當局的數位新形式極權高壓,歷經毛派專制獨裁、殘酷鎮壓而倖存的人道精神又一次為生存而戰,這本書強有力地描繪了這場奮戰的故事。任何對中國人及中國有興趣的人都必讀這本書。──曾銳生,旅英中國學者,倫敦大學中國研究院主任

  ▸在長久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正義與公平的過程中,維護歷史真相始終是場激烈,但看不見的戰鬥。誠如張彥的《星火》所示,今天的歷史真相鬥士擁有龐大的後援隊伍,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有活著的人、也有已經作古的人。他們要聯合起來,揭發獨裁專制賴以構築的謊言。──崔衛平,學者、社會批評家、《哈維爾文集》譯者

  ▸以石破天驚之勢,展現今日中國境內最敢揭醜、最敢發聲的幾位勇士的畫像。──程揚揚,耶魯法學院中國問題專家

  ▸一本震撼人心的好書,絕對稱得上是史學、是新聞學的代表之作。──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美國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

  ▸對中國地下歷史運動的一次貼切而令人動容的描繪。──《紐約時報》

  ▸中國獨立紀錄片製片人、獨立記者、業餘史學者、小說家、備忘錄作者為追求獨裁統治者倒行逆施的真相不惜投入身家性命,張彥生動描述了這段過程。──《外交事務》

  ▸發人深省……(張彥)帶來一種難能可貴、充滿希望的觀點。──梅蘭妮.柯派屈克(Melanie Kirkpatrick),《華爾街日報》

  ▸在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西方記者中,張彥是最有經驗、思考也最周全的一位。現在他已經將注意力投入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控制歷史之戰……他的敘事親切動人,人物栩栩如生,情節歷歷如繪。這是一本文字優美、令人不忍釋手的好書,是他窮多年之功、深入中國各地研究觀察的成果……堪稱典範之作。──芮納.米德(Rana Mitter),《文學評論》

  ▸一本令人信服的著作……讓世人難得窺見中國人如何甘冒奇險、揭露共產主義最黑暗的死角。──《經濟學人》

  ▸就最好的字面意義而言,張彥一直是個「研究中國的學生」……他筆下塑造的人物有增無已,而且不論這些人物出現的時間有多短暫,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記下每個人的姓名,就像他也在對抗歷史抹殺一樣。隨著描繪的景致愈來愈廣,他堅持要讓讀者也能像他一樣觀察中國:為中國注入生氣的這一切雜亂無章的地理、歷史與人民,如何錯綜複雜、緊密交織。──《大西洋雜誌》

  ▸超棒,高品味的寫作。──《紐約客》

  ▸一本強調自由、獨立與勇氣的價值,鼓舞人勇往直前的好書。──《科克斯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彥(Ian Johnson)


  知名作家、記者、普立茲獎得主。張彥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新聞學和亞洲研究學位。1994至1996年期間,張彥被巴爾的摩《太陽報》派駐於北京,擔任通訊員。1997至2001年期間他服務於《華爾街日報》,負責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議題。2009年張彥為《紐約時報》服務時再度回到中國,並在「北京中國研究中心」等機構教書,同時擔任諸如《亞洲研究月刊》等學術期刊與智庫的顧問。

  張彥長期關心中國社會的宗教與民主化問題,2001年他以法輪功學員遭到迫害的報導而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此外也與流亡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保持密切關係。他在八旗文化的出版品有:《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Wild Grass: Three Portraits of Change in Modern China)、《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The Souls of China: The Return of Religion After Mao)等書。

譯者簡介

林瑞


  筆名。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譯有《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等數十本書。


目錄

中文版新序


第一部 過去
1.前言:記憶的景觀
憶往事:河西走廊
2.夾邊溝
憶往事:尋找家園
3.犧牲
憶往事:竹簡
4.星火
憶往事:版畫
5.以歷史為武器
憶往事: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6.歷史神話
憶往事:中國國家博物館

第二部 現在
7.失憶症的極限
憶往事:地主的華廈
8.廢都
憶往事:雪訪
9.門戶
憶往事:血統
10.記憶
憶往事:鐵流小店
11.放下屠刀
憶往事:拍攝中國村落影片

第三部 未來
12.病毒
憶往事:軟埋
13.帝國
憶往事:失落的倉庫
14.隱士之土
15.結論:學會地遁

附錄 探尋中國的地下歷史
謝詞
圖片出處
參考書目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