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作者: 布魯諾.拉圖,尼可拉.圖翁
出版社: 臉譜
出版日期: 2024-06-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8.68
本店售价: RM43.32
促销价: RM40.89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作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

本書收納12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如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

自17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

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

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17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

各界讚譽????
死期將至時,你會想跟你在乎的人說些什麼?2021年10月底,拉圖邀請《Le Monde》的記者圖翁,談談他50年的學術生涯。約一年過後,他溘然長逝。

《何處安居?》為兩人對談實況。在12場訪談中,拉圖談了他為何走上哲學這條路、什麼是現代性、他怎麼接觸到蓋婭地球的概念、著陸為何重要,以及想對孫子說的話。

回顧他精彩豐富的一生,這名70好幾的長者,表示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催生一批批比他還專業的人才團隊,但並未成就一個「拉圖幫」;他說他的自我認同還是哲學家,但這個哲學家不是嚮導,也非什麼真理或思想聖殿的守門人,而是確保人群之多樣性能被尊重與維繫的中介者。「哲學有大愛!」拉圖驚嘆。哲學不妄想要觸及乃至於掌握整體,而是熱愛整體:哲學(philosophie)一詞就包含了愛。 

於是我播放了1976的〈方向感〉。在阿凱「我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的歌聲中,我寫下前面這段話。我也想起上回與拉圖在臺北相遇的時候。他問我建國花市要怎麼走,他想買個禮物送給他的小朋友。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何處安居?》可視為進入拉圖的哲學世界的手冊;拉圖在每一篇訪談中以時而口語、時而幽默的口吻,言簡意賅地闡釋了他提出的哲學概念。這是一位哲學家的畢生結晶,也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最後贈語。
──林新惠(小說家)

面對瘟疫、地震、戰爭的威脅,人們何去何從?75歲的人類世哲學家以他的終極關懷,提供一個可能的選項:晉升為新的「地緣社會階級」。從非洲到亞洲,從實驗室到蓋婭,拉圖不再飄移,他著陸棲居,回到年少的初心:哲學、親情以及對大地的熱愛。在雲淡風輕的閒談中,數十年的學思精粹卻無比厚重,直擊身處東亞臨界區的我們。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最後一次,拉圖用最平易近人的風格重述研究生涯的工作重點。拉圖的哲學是「調查」型的,結合了採集和牧養這兩種人類(與許多其他物種共享的)古老生存實作,揀別並照護現代世界的多元存在方式(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心理、藝術、宗教⋯⋯)。無論讀者從哪裡走入拉圖迷宮,這場由本人親自帶領的導覽當能提供有用的線索。此外,本書也談及近年拉圖在法國促成關於「可居性」的幾項集體實驗,或有助於臺灣讀者想像適合在地情境的生態—政治—思考實踐。
──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

在他的晚年,拉圖這位多樣多變的名哲學家,仍然在訪談中津津樂道於各種議題。不要預先期待什麼,這本小書就值得瀏覽、或許可以拾到一些驚奇。
──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哲學家布魯諾.拉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獲得了郝爾拜獎(2013年)和京都獎(2021年),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982至2006年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為綜合人文領域之必讀經典、眾多人文社會相關課堂的指定閱讀書目。
拉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
作家、記者,法國《世界報》(Le Monde)固定撰稿人,主持「思與辯」(Idées-Débats)專欄。曾擔任《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編輯顧問、創辦文學雜誌《文藝》(Lettre)。與阿蘭.巴迪歐合著《愛的禮讚》(Éloge de l''Amour)、《劇場禮讚》(Éloge du théâtre)。

譯者簡介

江灝
輔仁法語系學士、碩士畢業。法語譯者,資深編輯,自由工作者。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口筆譯專員;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秘書長;RTI 中央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出版社編輯。

翻譯領域自人社經典穿跨漫畫藝術,諸如:《符號帝國》、《神話學》、《我的老師羅蘭.巴特》(合譯)、《科多.馬提斯:威尼斯傳說》、《遇見小王子》(合譯)等。其中,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神話學》兩部譯作曾入圍 2015 及 2021 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
亦編過多本動輒三十萬字起跳的人社文史類磚頭書。
私愛日本,眷戀樹洞,嚮往明亮乾淨之處。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前言
一、改換世界
二、現代性的終結
三、蓋婭催令
四、著陸何處?
五、新生態階級
六、開發集體工具
七、宗教的真理
八、科學成就之道
九、存在的模式
十、政治小圈子
十一、哲學有大美!
十二、給里羅的信
致謝
版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