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5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教养 > 生活教养 >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作者: 陳雪如
出版社: 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 2024-05-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20.00
市场价格: RM63.89
本店售价: RM56.86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情緒低落、拒絕上學、網路沉迷⋯⋯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 ?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校園心理師整理第一線諮商經驗與技巧
給父母的「教養情境X溝通心法」實戰精髓

  「成長過程看似失控的危機,其實是邁向成熟的轉機。」

  ▌許多家長在諮詢中問心理師──
  「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孩子有問題,是我的教養哪個環節出錯嗎?」
  「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說他不想去學校,我要答應孩子嗎?」

  ▌心理師想對父母說──
  「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
  「孩子轉型遇到挑戰,最需要大人的陪伴。」
  「給孩子逃的空間,是為了幫孩子積累能量。」

  孩子有家人也有朋友,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仍感覺孤單?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多年輔導觀察到,孩子看似有家人、朋友,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在孩子「轉型」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與父母保持距離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指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要做到「不受社會評價影響」實在太難了。即使父母不在意分數,但孩子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需要戴著面具與人群接觸,進而出現憂鬱、焦慮、拒學等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缺乏現實連結的友伴支持,使他們的心靈益加孤獨無助。

  父母如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他?本書為陳雪如諮商心理師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後,給父母的「教養實戰」之作,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作者在與家長、孩子、教師的三方對話及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教養溝通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

  ▌最常被問到的教養疑難 &陪伴法則
  父母: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

  父母: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孩子回家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在父母面前不用偽裝

  父母: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必經過程,只要孩子願意分享「大事」就好

  父母: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藉由脫序的行為來測試「安全係數」,看父母是否真的可以信任

  父母: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遇重大決策時反覆詢問與核對,鼓勵孩子協商

  父母: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以「縮小範圍定義」或「替代用詞」與孩子具體協議

  父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可能是怕被罵而不願意說,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向父母攤開赤裸的自己,重點不是事實對錯,而是回應孩子的傷
     
本書特色


  .深察孩子問題表象下的真心話
  理解孩子從國小到青春期轉型挑戰的大脈絡,看見情緒風暴→懼學→拒學之環環相扣的歷程並及早陪伴。

  .讓溝通無礙的親子互動策略
  校園心理師整理多年諮商經驗中35個常見情境與疑惑,並分享在實務中受許多孩子認可的溝通及互動方式。

  .同理父母的擔憂掛慮
  雖然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現象,但父母也有「被孩子拋棄」的恐懼,深深理解為人父母辛苦的陳雪如心理師,用文字同理與陪伴家長,不再做戰戰兢兢的爸媽。

暖心推薦

  (按首字筆劃排序)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彭冠綸 (館長小編) |《療心圖書館》作者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孩子心裡受傷了,但家長也覺得很委屈,親子雙方在互動中陷入僵局。雙方都因為自己無法被理解,而感覺孤單,但這孤單卻又難以清晰表白。所以孩子打遊戲,大人熬夜追劇,各自找到可以遁逃其中的空間,因此繼續拉開了彼此的距離。我們真的很需要《隱性孤單》這本書,找到大家都舒服自在的方式,再次嘗試靠近,緩緩地終結孤單!──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對於家有即將邁入青春期,或已經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衝突、矛盾與失落的階段。許多孩子和父母關係表面上降到冰點,但內心卻仍然相互在意,這種矛盾也形成了許多親子間互動的張力。怎麼理解、怎麼應對,成為我們心中的糾結。
在雪如心理師深入貼近青春期孩子的敏銳視角中,帶著我們逐一揭開孩子心中的面紗,在細緻又清晰的理解基礎上,開展出親子間真誠的心關係。透過理解「隱性孤單」,陪著孩子走出不被理解的孤單。──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一個孩子出了問題,人們容易咎責主要照顧者的身上。因為有個戰犯怪罪,好像就可以比較安心。但其實這是個粗暴的做法。」這本書在最開始的地方,便承接起主要照顧者的所有委屈,然後再用客觀的角度描述事實、溫和的語調提供解方。
  隱性孤單,是指孩子外在雖然看似有家人、有朋友,但內在其實是孤單的。這本書列舉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情境,我不禁一邊閱讀一邊想:「啊,如果我們都能這樣與孩子互動的話,孩子的內在,一定會長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吧。」──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一位學生突然躁鬱症發作,嚷著要休學,她的母親含淚搖頭:「導火線是她的兩位死黨出國了,她感覺非常的孤單。」
   我非常詫異,因為這位學生平時活潑外向,想不到正深陷孤單風暴,而這樣的孤單,是「隱性」的。
    感覺孤單,是一塊幸福骨牌的推倒,常接連引發孩子的社恐,最後導致慣性請假、成績退步、憂鬱與拒學。然而,「隱性孤單」名為隱性,就因為太不容易被察覺。
   今日樂見校園心理師陳雪如,將累積多年的輔導經驗,結集成書,適時提醒身邊埋有未爆彈的父母,聽見書中常出現的聲音:「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是的,我們的「以為」,常常只是一種幻想。在越來越難建立深度人際關係的網路時代,想幫助孩子遠離孤單,是閱讀這本《隱性孤單》的時候了!──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諮商心理師、各大校園與企業講師。擅長領域包含親職教養、情緒調適、協商談判。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著作:《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親子天下)、《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時報)

  粉專: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facebook.com/AshleyPsychologist
 


目錄

溫暖推薦

前言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PART 1
迎接轉型的預備:

為何孩子的情緒開始不穩定──大人調適心態與儲備陪伴能量
Q1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Q2我對孩子的擔心,是過度緊張,還是孩子真的需要專業協助?
Q3當孩子陷在原地、停滯不前
Q4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Q5當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Q6孩子害怕做決定、害怕犯錯
Q7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Q8孩子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PART 2
破解轉型的迷思: 
     
幫孩子解決問題是大忌?──梳理常見溝通誤區,陪孩子安度成長路
Q9孩子遇到問題,我該幫忙解決嗎?
Q10不幫孩子解決問題,我可以怎麼做?
Q11當我在教養孩子時動了氣,該怎麼做?
Q12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Q13當孩子的學業表現脫離常軌
Q14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但不知道方法
Q15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Q16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PART 3
面對轉型的挑戰①

「我是誰」的迷惘──孩子透過成績、容貌和性別來建立自我認同感
Q17孩子不想輸,希望永遠成績好
Q18孩子過度在意身材和容貌
Q19孩子喜歡的是同性,怎麼辦?
Q20當孩子被猥褻或性騷擾

PART 4
面對轉型的挑戰②

孩子都不跟我說他怎麼了?──了解孩子承受的同儕壓力、網路霸凌與隱性孤立
Q21青春期的孩子,為何這麼難聊?
Q22孩子說自己沒有「最要好」的朋友
Q23孩子不善社交,在班上落單了
Q24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

PART 5
面對轉型的挑戰③

孩子一直黏在手機與電腦前──深入造成孩子網路成癮的根源問題
Q25當孩子寧願上網一整天,也不願意去上學
Q26當孩子情緒不佳,不得已拿出3C產品來安撫孩子
Q27孩子用滑手機、逛網路來打發無聊
Q28孩子破壞了原本約定好的網路使用規範

PART 6
面對轉型的挑戰④

孩子的情緒風暴:焦慮、憂鬱、過動與自殺──理解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以及處理方式
Q29孩子的心理生病了,該怎麼辦?
Q30孩子用「自傷」情勒家長
Q31如何覺察孩子的異狀,即時接住求救訊號?
Q32孩子想尋短,我該怎麼辦?

PART 7
疏導轉型的卡關

當孩子轉型遇到難關:拒學──孩子拒學的原因,以及大人可以提供的協助
Q33孩子想要請假、拒絕去上學
Q34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與外界連結?
Q35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回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