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中医 > 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
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

作者: 季鍾樸
出版社: 知音
出版日期: 2007-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1.27
本店售价: RM81.23
促销价: RM76.67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醫學叢書之一,是國內外第一部中西醫結合的生理學參考教材。

  全書包括:總論,中醫“氣血”理論的生理學基礎,中醫“心脈”理論的生理學基礎,中醫“脾胃”、“肝膽”理論的生理學基礎,中醫“腎”的生理學基礎及中醫整體論的生理學基礎,共6篇30章。

  編著者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使宏觀的中醫生理知識與微觀的現代生理學研究相結合,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編寫。每篇均扼要介紹有關中醫理論現代研究的進展。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注重結合臨床,是近代中醫生理知識研究的一次系統全面的總結與比較研究。本書可作為各醫學院校生理學參考選讀教材,是中西醫師及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書。


目錄

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生理學概說
第一節 現代生理學概說
一、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
二、研究生理學的目的與任務
三、生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二節 中醫生理學概說
第三節 中醫生理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
一、陰平陽秘——對立統一觀
二、五行生剋乘侮——聯繫整體觀
三、天人相應——機體與環境的統一觀
四、司外揣內——宏觀生理學的方法論
第四節 現代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急性實驗法
二、慢性實驗法

第二章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與物質基礎
第一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一、新陳代謝
二、應激性
三、適應性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一、細胞與原生質
二、細胞與原生質的化學成分
三、生物的有機化合物
第三節 組織、器官與系統
一、上皮組織
二、支持及結締組織
三、肌組織
四、神經組織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 細胞興奮性與生物電現象
一、刺激與反應
二、細胞生物電現象及其機制
第二節 細胞膜的運輸功能
一、溶解擴散
二、易化擴散
三、經膜通道與閘門運輸
四、主動運輸
五、協同運輸
六、入胞出胞
第三節 細胞膜的感受功能

第四章 機體機能的調節
第一節 神經調節
第二節 體液調節
第三節 回饋自控調節
第四節 體內恆定
第二篇 中醫“氣血”理論的生理學基礎
第五章 “氣血”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氣”的基本理論
一、氣的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分類及分布
四、氣的生理功能
五、氣的運動形式
第二節 “血”的基本理論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節 “氣”與“血”的關係
一、氣對血的作用
二、血對氣的作用

第六章 血液生理
第一節 內環境與血液
一、體液
二、內環境
三、血液的組成
四、血液的特性
五、血液的基本功能
第二節 血漿
一、血漿蛋白質
二、血漿電解質
三、血漿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和其他物質
四、血漿酸鹼度
五、血漿滲透壓
第三節 紅血球
一、數量、形態與功能
二、生理特徵
三、代謝特點
四、紅血球的生成與破壞
第四節 白血球
一、白血球的數量與分類
二、白血球的生理功能
三、白血球的生成與破壞
第五節 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態與數量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四、血小板的生成與破壞
第六節 凝血-抗凝血與纖溶-抗纖溶系統
一、凝血系統
二、抗凝血系統
三、纖溶系統
四、抗纖溶系統
第七節 血量與血型
一、血量
二、血型

第七章 衛氣與免疫生理
第一節 體液免疫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
二、補體
第二節 細胞免疫功能
一、非特異性免疫
二、嗜鹼性粒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的功能
三、特異性免疫與淋巴細胞
四、脾臟的免疫功能

第八章 呼吸生理
第一節 肺通氣
一、呼吸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二、呼吸運動
三、呼吸時胸腔內壓的變化
四、呼吸氣量
五、人工呼吸
第二節 氣體的交換和運輸
一、氣體的交換
二、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第三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中樞
二、機械性反射調節
三、化學因素的調節
第四節 肺的非呼吸功能
一、固衛禦邪
二、水液調節
三、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釋放、處理——代謝功能
四、濾血和貯血
五、其他
第五節 呼吸與氣功
一、概述
二、“調息”的生理效應

第九章 “氣血”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 “氣”實質的研究
一、外氣的物質性
二、內氣的研究
三、氣的生物能學研究
第二節 “氣”的功能性研究
一、臟腑功能之氣的研究
二、氣血功能關係的研究
三、氣的其他研究
第三節 “氣血”動物模型的研究
一、氣虛動物模型
二、血虛動物模型
三、血瘀動物模型
第三篇 中醫“心脈”理論的生理學基礎

第十章 “心脈”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心”的基本理論
一、“心”的概念
二、“心”的特性
三、“心”的生理功能
四、“心”與“小腸”相表?
第二節 血液循行的基本理論
一、“心脈”與血液循行
二、“氣”與血液循行
三、“肝”“脾”與血液循行

第十一章 心臟生理
第一節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心肌細胞的靜止膜電位
二、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
第二節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自動節律性和心臟起搏點
二、心肌的傳導性和傳導速度
三、心肌的興奮性和不反應期
四、心肌的收縮性及其收縮特徵
五、理化因素對心肌特性的影響
第三節 心臟射血和心輸出量
一、心搏頻率
二、心動週期
三、心臟的射血
四、心輸出量
第四節 心音和心電圖
一、心音
二、心電圖
第五節 心臟內分泌
一、心鈉素(心房鈉尿因子)
二、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
三、心臟的其他活性
第六節 “心”的現代研究
一、“心”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心”理論研究的進展

第十二章 血管生理
第一節 血流動力學的基本規律
一、各類血管的結構和機能特點
二、血流動力學的基本規律
第二節 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
一、動脈血壓
二、動脈脈搏
第三節 微循環和組織液生成
一、微循環
二、組織液的生成
第四節 靜脈血壓及血流的特徵
一、中心靜脈壓
二、影響靜脈血液回流的因素

第十三章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和器官循環
第一節 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
一、支配心臟和血管的傳出神經
二、調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中樞
三、心血管活動的反射性調節
第二節 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
一、體液調節
二、心血管的自身調節
第三節 器官循環
一、冠狀動脈循環
二、腦循環

第十四章 “脈象”的生理學基礎
第一節 中醫脈學的基本理論
一、脈象形成的基礎
二、取脈方法
三、正常脈象
四、脈診的臨床意義
第二節 動脈脈搏波
一、脈搏產生的基本原理
二、動脈脈搏圖
第三節  諸種常見脈象的生理學基礎
一、正常脈象(平脈)
二、數脈和遲脈
三、結脈和代脈
四、浮脈和沉脈
五、洪脈和細脈
六、滑脈和澀脈
七、弦脈和緊脈
第四節 脈診研究的進展
一、脈診客觀化的研究
二、脈象形成機制的研究
三、正常脈象影響因素的研究
四、脈診的臨床研究

第十五章 舌象的生理學基礎
第一節 中醫舌診的基本理論
一、舌診的方法
二、舌象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第二節 舌的形態結構基礎
一、舌的大體解剖
二、舌的微細結構
第三節 正常舌象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正常舌質
二、正常舌苔
三、年齡因素對舌象的影響
第四節 幾種病理舌象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一、淡白舌、紅絳舌、青紫舌
二、異常舌苔
第五節 幾種疾病的舌象研究
一、高血壓病的舌象
二、心肌梗塞的舌象
三、肺源性心臟病的舌象
四、消化系統疾病的舌象
五、肝病的舌象
六、腫瘤的舌象
第六節 舌診的實驗研究
一、舌診客觀化的研究
二、舌微循環的研究
三、舌象的生化研究
第四篇 中醫“脾胃”、“肝膽”理論的生理學基礎

第十六章 中醫“脾胃”、“肝膽”生理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脾胃”的生理特性
一、納與化
二、升與降
三、燥與濕
第二節 “脾胃”的生理功能
一、運化功能
二、氣血生化功能
三、統血功能
四、合肌肉主四肢
五、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六、在志為思
第三節 “肝膽”的生理功能
一、“肝”的生理功能
二、“膽”的生理功能

第十七章 消化生理
第一節 消化生理概述
一、消化方式
二、消化腺分泌的機制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四、胃腸道的神經支配
五、胃腸激素
六、消化道的免疫功能
第二節 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分泌
二、咀嚼
三、吞嚥
四、食道的功能
第三節 胃內消化
一、胃的分泌
二、胃的運動
第四節 小腸內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二、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小腸液的分泌
四、小腸的運動
第五節 大腸內消化
一、大腸液的分泌
二、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三、大腸的運動和排便
第六節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二、吸收的機制
三、各種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第七節 肝臟生理
一、肝臟的血液循環特點
二、肝臟的主要功能
三、肝臟的貯備功能及肝臟的再生

第十八章 能量代謝與體溫
第一節 能量代謝
一、機體能量的來源
二、機體能量的轉化與利用
三、能量代謝的測定
四、衡量能量代謝的標準
五、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
六、基礎代謝
第二節 體溫
一、正常體溫及其變動
二、機體的產熱與散熱
三、體溫調節

第十九章 “脾主肌肉”與肌肉生理
第一節 “脾主肌肉”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肌肉生理
一、骨骼肌的微細結構
二、骨骼肌收縮原理
三、骨骼肌的興奮-收縮耦聯
第三節 骨骼肌的收縮特點
一、等張收縮和等長收縮
二、肌肉初長度對肌收縮的影響
三、單收縮和強直收縮

第二十章 “脾胃”、“肝膽”生理現代研究概況
第一節 “脾胃”生理的現代研究
一、與消化系統的關係
二、與神經-體液調節系統的關係
三、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第二節 “肝膽”生理的現代研究
一、與消化系統的關係
二、與血液循環系統的關係
三、與自律神經系統的關係
四、與解毒功能的關係
第五篇 中醫“腎”的生理學基礎

第二十一章 腎”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腎”藏精,主人體的發育和生殖
二、“腎”主水液
三、“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其華在髮
四、“腎”主納氣
第二節 “腎”有陰陽,為水火之臟
第三節 “腎”與其他器官的關係
一、“腎”開竅於耳
二、“腎”開竅於二陰
三、“腎”合膀胱

第二十二章 腎的泌尿排泄功能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尿的生成
一、尿的理化特性、成分和尿量
二、腎的結構特點
三、尿生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腎臟泌尿功能的調節
一、抗利尿激素
二、醛固酮
三、心鈉素
四、尿液濃縮與稀釋的機制
第四節 膀胱的功能與排尿

第二十三章 內分泌生理
第一節 概述
一、內分泌與激素的基本概念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特點
三、體內各種激素的化學性質
四、激素作用的原理
第二節 腦下垂體
一、下視丘與腦下垂體結構和功能的聯繫
二、腺垂體激素
三、神經垂體
第三節 甲狀腺
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謝
二、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狀腺機能的調節
第四節 副甲狀腺激素、降鈣素及維生素D
一、副甲狀腺激素
二、降鈣素
三、維生素D
第五節 胰島
一、胰島素
二、胰昇糖素
三、胰島的其他激素及其相互關係
第六節 腎上腺
一、腎上腺皮質
二、腎上腺髓質
第七節 其他內分泌
一、前列腺素
二、松果體
三、胸腺
第八節 內分泌功能的相互關係
一、激素作用的陰陽對立統一關係
二、內分泌功能相互調節的相生相剋關係
三、人體主要功能的內分泌綜合調節

第二十四章 生殖生理
第一節 男性生殖生理
一、睪丸的功能
二、男性附性器官的功能
第二節 女性生殖生理
一、卵巢的功能
二、月經週期
三、受精、妊娠、分娩與授乳

第二十五章 “腎”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腎陰、賢陽的生理學基礎
一、腎陰、腎陽的涵義
二、腎陰、腎陽與下視丘-腦下垂體-內分泌腺軸的功能
三、腎陰、腎陽與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四、腎陰、腎陽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第三節 “腎”主生殖的生理基礎
一、“腎”主生殖的意義
二、“腎”主生殖現代研究的理論假說
三、“腎”主生殖研究的方法與客觀指標
四、“腎”主生殖的研究成果及其意義
第四節 “腎”主骨生髓的研究
第五節 “腎”與耳的關係之研究
第六節 “腎”主黑的研究
第六篇 中醫整體論的生理學基礎

第二十六章 感覺器官
第一節 概述
一、中醫關於感覺器官的論述
二、感覺器官的一般概念與分類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節 視覺器官
一、眼球及其附屬器結構概述
二、眼的折光功能
三、視網膜的感光功能
四、視野與雙眼視覺
第三節 聽覺器官
一、耳的結構概述
二、外耳與中耳的功能
三、內耳的感音功能
四、人聽覺功能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裝置
二、前庭器官的適宜刺激
三、眼球震顫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一、嗅覺
二、味覺
第六節 皮膚感覺
一、觸覺
二、溫度覺

第二十七章 神經系統
第一節 概述
一、中醫有關神經系統的論述
二、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
第二節 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律
一、神經纖維的興奮傳導
二、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
三、神經肌肉接頭傳遞
四、神經傳導物質
五、神經的營養性作用
第三節 反射活動的一般規律
一、反射與反射弧
二、中樞神經元的聯繫方式
三、中樞抑制
第四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一、脊髓的感覺傳導功能
二、視丘及其投射系統
三、大腦皮質的感覺分析功能
四、痛覺與針刺鎮痛
第五節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二、高級中樞對肌緊張的調節
三、大腦皮質的運動功能
四、基底神經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五、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第六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一、交感及副交感神經
二、脊髓及低位腦幹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三、下視丘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四、大腦皮質的植物性功能
第七節 覺醒、睡眠和腦電活動
一、覺醒狀態
二、睡眠
三、腦電圖
四、皮質誘發電位
第八節 大腦皮質的高級功能
一、大腦皮質聯絡區的功能
二、大腦皮質的語言中樞和一側優勢
三、條件反射
四、兩種信號系統
五、學習與記憶功能

第二十八章 經絡與腧穴
第一節 概述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
三、十二正經的循行規律與交接流注
四、經絡的作用
五、經絡學說的學術地位
第二節 十四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十三、任脈
十四、督脈
第三節 腧穴的性能
一、腧穴的分類
二、腧穴的基本功能
三、腧穴的主治功能
第四節 經穴與經絡的形態學基礎
一、腧穴的形態學研究
二、經絡的形態學研究

第二十九章 臟腑相關與經穴-臟腑相關
第一節 臟腑相關
一、五臟六腑
二、臟與臟相關
三、臟與腑相關
四、腑與腑相關
五、臟腑相關的現代研究
第二節 內臟疾患在經穴上的反應6
一、經穴反應的形式
二、內臟疾患在耳穴上的反應
三、經穴反應的相對特異性
第三節 針刺經穴對臟腑功能的影響
一、針刺經穴對機體的作用性質
二、針刺經穴的相對特異性
第四節 經穴臟腑相關的聯繫途徑
一、穴位與針感
二、經穴-臟腑的神經體液聯繫
三、經穴-臟腑的神經節段性聯繫
四、臟腑-耳穴的神經聯繫
五、體表-臟腑的經絡聯繫
第五節 經穴與各種體表點的關係
一、經穴與運動點的關係
二、經穴與觸發點的關係
三、經穴與皮電點的關係
四、經穴與差電點的關係
五、經穴與皮膚活動點的關係
第六節 海氏帶與牽涉痛
一、內臟感覺生理
二、海氏帶與體表-臟腑相關
三、牽涉痛與體表-臟腑相關

第三十章 經絡現象與實質
第一節 經絡現象
一、循經感傳現象
二、體表可察覺的經絡現象
三、體表循經的感覺變化
第二節 經絡與腧穴的生物物理特徵
一、經絡與腧穴的電學特徵
二、經絡與腧穴的皮溫特徵
三、經絡與腧穴的其他生物物理特性
第三節 經絡實質的探討
一、全面認識經絡實質
二、循經感傳本質的探討
三、關於經絡實質的主要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