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电影 >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上一张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下一张
prev next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作者: 王昀燕
出版社: 王小燕工作室
出版日期: 2016-06-2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99.00
市场价格: RM106.33
本店售价: RM94.6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全世界對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時代
最完整而深入的訪談錄!

  《再見楊德昌》不僅是感念楊德昌開創了台灣新電影歷史,所獻上的敬意;它也是先一代人對於走過之路的回眸、後一代人尋找未來繼起方向的藍圖。

  自1982年參與台灣新電影之濫觴《光陰的故事》拍攝,完成大銀幕處女作《指望》,迄2000年問世的遺作《一一》,楊德昌共計留下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作品,以犀利冷冽的語言解剖大時代變化下的人性蠢動與生存課題。侯孝賢形容,楊德昌帶來一雙看透台灣社會結構的眼睛,其理性的光芒為台灣電影前所未有。

  2000年,楊德昌憑藉《一一》奪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者。2011年,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影史百大華語電影」,楊德昌有多部作品上榜,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二名)、《一一》(第七名)、《恐怖份子》(第十一名)等;同時,依據所有得票影片,加總計算出「五十大華語導演」,楊德昌更名列第二,僅次於侯孝賢。2015年,釜山影展慶祝二十周年,特別選出「亞洲影史十大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名列第七,而楊德昌也入選「亞洲十大導演」。2016年,英國BBC票選二十一世紀百大電影,《一一》高居第八。楊德昌身後多年,作品持續受到肯定,聲勢歷久不衰。

  《再見楊德昌》一書收錄小野、吳念真、柯一正、詹宏志、杜篤之、陳博文、鴻鴻、張震、陳湘琪等十八位曾與楊德昌共事之影人與文化人的深度訪談,遍及台灣新電影旗手、楊德昌親密工作夥伴、子弟兵及鍾愛演員。本書除談述楊德昌其人其事,及其作品的發想、編製與核心精神,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深入電影攝製的每一環節,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剖析一部電影的完成如何可能。

  小野形容,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彷彿總走在邊緣上,顫顫巍巍,隨時會發生狀況,一如他敏銳的性格,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據吳念真觀察,楊德昌的創作起點通常來自於一個概念,他像是跳開了一個距離,觀察整體社會狀態後,做出的綜合評述。詹宏志稱楊德昌具有獨到的「都會感性」,其片中角色乍看是單一個體,實則乘載了一個概念,足以解釋我們當下所見的社會,甚至放諸其他世界最前端的都會亦能引起共鳴。鴻鴻讚歎楊德昌在每一部片中皆為自己設立新的標竿,始終不安於現況,而志於開創。張震視楊德昌為他的模範,楊德昌經常耳提面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一旦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就有一點危險了。

  經常戴著一副墨鏡、長年隱匿在銀幕後的楊德昌,在眾人的深摯講述中,終於漸漸顯影、清晰。

本書特色

  ★ 18位影人與文化人,遙念相濡以沫的合作時光
  ★ 25萬字訪談,揭開台灣電影史上異常動人的一頁
  ★ 全彩大開本印製,200幀珍貴劇照與工作照,深入創作現場,為燦爛光陰留下最美見證
  ★《藍色大門》、《行動代號:孫中山》導演易智言、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林文淇專文推薦
  ★ 詳盡楊德昌生平紀事、電影作品概述,勾勒人生與電影交會綻放之光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電影場景散步地圖,漫遊台北街頭

各界好評

  「或許台灣新電影對我的創作影響,無法用寫實美學,庶民觀點,素人演員,標準鏡頭,長拍鏡頭,或畫外音畫外空間充分說明,最接近的感覺應該就是《再見楊德昌》這本書呈現的錯綜複雜的感情。」 ──易智言(導演)

  「透過楊德昌電影如何被發想、編寫、設計與執行,為台灣新電影共同參與推動的電影人留下珍貴的口述歷史,並從實際製作面為『台灣新電影美學』提供了具體而微的闡釋。」──林文淇(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即使楊德昌在《恐怖份子》裡,透過長鏡頭冷冷地看著眾生相,到了《一一》,他還是給出一幅人間有情的溫馨畫面。楊德昌以他獨特的方式關照這個世界,這是本書所要見證的事實。」──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

  「王昀燕的《再見楊德昌》某種程度彌補了我們未能親聆或親睹楊導自道心聲的遺憾,並不是說這些旁人對他的觀察或描述足以替他發聲,而是透過不同的在場旁觀者彼此印證,有助於我們還原楊德昌的創作現場,了解他所面對的困境與掣肘,捕捉其創作意圖及理念,從而對台灣新電影那段歷史做出更適切的總結──這才能真正告別新浪潮!」──686(影評人)

  「國外關於楊德昌的英文法文書一本接一本的出,唯有這一本才是台灣第一手的精采史料,絕不能錯過!」──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我喜歡把《再見楊德昌》這本訪談紀事看成一部紀錄片,一部沒有機會在楊德昌生前訪問到他,楊德昌卻無所不在,所有檔案影像都與楊德昌及他的電影相關,所有受訪者或是他新電影時期親密戰友、或是不同階段的工作夥伴及合作演員,既談楊德昌其人其事,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深度剖析楊德昌創作的精彩『紙上紀錄片』。
  陳湘琪在訪談中是這麼形容楊德昌的:『他有一種絕對,一種固執,和一種堅持。』這句話幾乎讓我熱淚盈眶。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要完成嘔心瀝血的作品,靠的就是絕對、固執、堅持;然而我相信,要完成一本深入偉大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訪談集,也需要這樣的絕對、固執、還有堅持。」──鄭秉泓(影評人)

  「如果你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及電影人,應該看這本書。如果你想看如何訪談,怎樣提問,應該看這本書。如果你想了解楊德昌以及他的電影;如果你想支持年輕人的天真與志氣;如果你也珍惜每個創作者,他們引領這時代的光.......」──范宜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在台灣新浪潮導演中,楊德昌是永恆的Icon,他拍出城市裡疏離而離奇的人際關係,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導演。好友昀燕完成了一本不同世代文青都想寫,卻沒有寫成的夢想之書。」──駱亭伶(《小日子》主編)

  「楊導的視野總是看得好遠,深刻犀利的批判中,滿是他對於這個民族,這座城市滿溢的愛。也因為走得太前太快,旁人總跟不太上他的腳步,這些年,楊德昌的電影竟只能成為知識份子間的一種通關密碼(說有多可惜就有多可惜!)。雖然根據鴻鴻老師的說法,歐美的楊德昌論述書籍文章一本一本出,但在台灣,坊間能寫、敢寫他的作品還是太少了!
  當年拿到這本書,滿是驚喜的花了兩天不到讀完它,廣泛深入兼具的一本訪談書,更驚訝的是作者竟然只長我一兩歲!或許這也再次印證楊導生前所說:只要你覺得有可能,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汪兆謙(導演、阮劇團創辦人)

  「以楊德昌為主角的電影書不少,王昀燕的《再見楊德昌》是最好的一本。第一回讀完新版的《再見楊德昌》,淚流滿面,第一個感想是:『好用心的一本書,楊德昌,我們再見楊德昌』。無法訪問楊德昌,也不願意從作品中主觀解讀,於是王昀燕從楊導的文物史料田調,選擇以周遭人物的大量訪談,建構起楊德昌的生命和美學。每一篇訪談除了建立楊德昌的樣貌,與認識了18位受訪者的電影人生,並從他們的口述中,建構了台灣70到90年代的電影史。」──尚恩(影評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昀燕


  1982年生於台中清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2012年出版《再見楊德昌》,藉此向純潔的志氣與決心致意;本書簡體版入選中國《南方都市報》「2014文化年鑑之圖書榜」(藝術類),由學者、書評人推薦,列為當年度不應錯過的108本書。2016年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獨立出版《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引發熱烈迴響,並獲邀參展「眾力時代:亞洲國際群眾集資年會」。

  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亦參與《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愛LOVE:電影寫真書+愛的紀錄》、《MEOW:這些貓/這些人》等書採訪撰述。
 


目錄

推薦序
活在台灣新電影裡 文/易智言
「我都沒辦成,你辦得成嗎?」 文/林文淇
 
新版序
將獨立進行到底
 
前言
天真的衝動
 
捎來光陰的故事
小野:重振新電影的決心與志氣
吳念真:他在寫論文,而非描述
柯一正:遙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時光
 
革命發生的時候
余為彥:相信就能看得見
詹宏志:我只是一個朋友
舒國治:他本身就是最強的陣容
 
細數銀幕後的事
杜篤之:創作長路上,相互倚賴的合作夥伴
廖慶松:每一部片子裡都有他的影子
陳博文:讓影像成為有想像空間的載體
張惠恭:展現自然光源的豐富層次
 
抵達更遠的地方
鴻鴻:我好像也掉進同樣的迴圈裡
陳以文:戮力追求一種絕對
王維明:打開新的思維方式
陳駿霖:講自己想講的故事
 
做銀亮色的夢中夢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張震:他就是我的模範
柯宇綸:拍電影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
陳湘琪:在表演之路上,走出真正的自我
 
附錄1
楊德昌x台北  電影場景散步地圖
慢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電影場景
 
附錄2
楊德昌年表
 
附錄3
楊德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