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4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2050年的亞洲:實現亞洲世紀
2050年的亞洲:實現亞洲世紀
上一张
2050年的亞洲:實現亞洲世紀
下一张
prev next

2050年的亞洲:實現亞洲世紀

作者: 哈瑞爾達.考利,阿肖克.夏爾馬,阿尼爾.索德
出版社: 三聯
出版日期: 2016-02-0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70.00
市场价格: RM101.92
本店售价: RM90.71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主要講亞洲過去50年間的重新崛起和「亞洲世紀」在未來40年可能的演變趨勢。第二章簡要追溯亞洲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現在這段時期的經濟史。第三章討論了將會推動亞洲從現在到2050年這段時期內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包括人口結構、資本深化、城市化、中產階級的增長及通訊革命。第四章回顧展現「亞洲世紀」的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條件的背景和假設。第五章警告政治和經濟領導者們不要自滿,並強調了這些國家在向「亞洲世紀」行進的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巨大挑戰。

  第二部分一開始提出了一個戰略框架以及實現「亞洲世紀」的政策議程的關鍵要素。這一部分包括九個章節︰促進增長、包容和平等;推進生產力、創新、企業家精神和增長;發展實現城市化的新方法;金融改革;節能減排及加強安全管理;治理全球氣候變化;轉變政府治理和體制;確保區域合作和避免衝突;擴大亞洲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治理中的作用。結論部分總結錯過「亞洲世紀」的成本及對策建議。

名人推薦

  隨著世界經濟的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以及該地區國際地位的提升,亞洲各經濟體肩負著更多更新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保護全球共有資源,尤其是採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減輕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是完全符合亞洲自身利益的。──德國前總統  霍斯特.科勒
 
  《2050年的亞洲》大膽地為亞洲勾勒出了一個美好的願景。本書極其客觀、全面地探討了亞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  渡邊博史
 
  完成亞洲潛在的且包含部份人道主義精神的歷史性轉型,對全球政治、經濟及工商界領袖來說都具有絕對非凡的意義。本書引人入勝地展現了釋放亞洲不可忽視的巨大潛力的發展進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本書相信亞洲有望在未來四十年達到當今歐洲的繁榮水平,但同時也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無法達到目標的情景敲響了警鐘,為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印度政府計劃委員會副主席  蒙特克.辛格.阿盧瓦利亞
 
  本書的及時出版提醒我們,亞洲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亞洲各國充分利用好科技進步、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所帶來的巨大潛力。本書還就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一系列明智而實用的政策建議。──韓國企劃財政部部長  尹增鉉
 
  本書從國家、區域、世界三個層面闡述了亞洲如何在2050年實現讓30億亞洲人達到富裕生活水平的宏偉構想。我衷心地祝願亞洲領導人能實現亞洲世紀的偉大目標。書中用大量篇幅探討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強調了亞洲在國際組織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新興市場論壇聯席主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主席  米歇爾.康德蘇
 
  本書的適時出版,清晰地描繪了亞洲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發展軌跡,極具說服力。本書毫無疑問地將成為亞洲政治、經濟領導人的必讀經典。──孟加拉國財政部長  阿布.馬.阿卜杜勒.穆西斯
 
  本書全面分析了亞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勾勒除了未來四十年該地區的發展藍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政策建議。爲了實現亞洲世紀,亞洲各國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協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最終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與繁榮作出貢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  李勇
 
  該書突破傳統,用開創性的眼光看待處於重大變化中的亞洲和世界,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亞洲的現在與未來。這都歸功於作者們和亞洲開發銀行的遠見卓識。該書的各種分析有助於促進亞洲及世界在2050年實現一個繁榮、公平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社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凱特勒教授  傑弗里.薩克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哈瑞爾達.考利(Harinder S.Kohli)


  新興市場論壇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暨聖坦尼集團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同時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雜誌全球版主編,亞洲理工學院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曾在世界銀行工作25年,擔任不同的高級管理職務。在新興市場經濟、金融、資本流動和基礎設施發展等方面著述頗多。曾主編《2039年的印度》、《2040年的拉丁美洲》、《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亞洲》和《伊斯蘭世界金融》等重要論著。

阿肖克.夏爾馬(Ashok Sharma)

  亞洲開發銀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高級處長、區域合作事務委員會主席及金融事務委員會聯席主席,曾任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局高級顧問及該局負責金融、公共管理和貿易事務處處長。曾主管金融部門發展、財政與治理改革、基礎設施融資及促進公私合營等多個領域的項目與知識產品開發。《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亞洲》主編之一。

阿尼爾.索德(Anil Sood)

  聖坦尼集團首席運營官。曾在世界銀行工作30年,擔任負責戰略與資源管理事務的副行長和常務副行長特別顧問等高級職務。曾為非洲開發銀行、伊斯蘭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多家國際發展機構的首席執行官與高級管理人員提供發展戰略諮詢。《2039年的印度》、《2040年的拉丁美洲》主編之一。


目錄

序言
內容提要

01 導論
為什麼要研究「2050年的亞洲」
什麼是「亞洲」
「亞洲世紀」注定會實現嗎?
本書結構
 
02  1700-201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交代背景
衰退與復興:1700-1970年
收穫全球化紅利:1970-2010年
三類經濟體
 
03  2011-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的主要驅動力
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
亞洲社會轉型的新驅動力
從經濟增長到社會福利
 
04  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
基本假設
「亞洲世紀」
亞洲經濟增長的足跡
「亞洲世紀」的引擎:七大亞洲經濟體
 
05  實現「亞洲世紀」:主要挑戰和風險
國家內部的不平等
「中等收入陷阱」
有限自然資源的競爭
亞洲國家和次區域間的差距
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
政府管理與機構能力
衝突的風險
亞洲在全球的擴張足跡
 
06  實現「亞洲世紀」:戰略框架
三個維度
國家行動
區域合作
全球事務
 
07  增長和包容性
引言
亞洲已經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進口替代、出口導向、貧困和不平等
貧困的減少與千年發展目標(1990年至今)
什麼是包容性增長?
為何要關注包容性和公平?
亞洲的現狀是怎樣的?
行動綱領
 
08  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增長
引言
為什麼要關注生產率和企業?
亞洲的生產率和企業家
實現企業家創新和革新:中國和印度
企業創新和革新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
整體政策框架
優先次序和行動議程
 
09  城市化的新路徑
回顧過去40年的亞洲城市化進程
亞洲城市化浪潮
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的互補性
未來的城市
需要管理的主要風險
邁向美好城市未來的優先議程
結語
 
10  金融轉型
亞洲金融崛起:過去和現在
2050年亞洲金融的可能前景
「亞洲世紀」對亞洲金融的啟示
金融的傳統理念:2007-2009年的大蕭條
當前的改革建議和亞洲情況
國際金融架構下的亞洲
全球儲備貨幣
未來的亞洲金融系統: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轉型服務實體部門
亞洲金融體制結構的商業模式轉型
區域合作和亞洲的全球金融領導力
亞洲金融2050年優先行動計劃
 
11  節能和能源安全
歷史的視角:40年間的演變
對能源安全的啟示
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通過效率和多樣化來提高能源安全
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性供應中斷的損害
國內行動的優先事項
區域合作的優先事項
 
12  為了亞洲自身利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新興經濟體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貢獻」
氣候變化的影響:「一切照常」情形
僅發達國家採取措施緩解氣候變化的情形
亞洲發展中國家採取補充緩解措施的情景
向低碳經濟過渡
適應性與風險管理
分擔全球責任
 
13  政府治理轉型與制度轉型
分析框架
過去40年亞洲國家的管理體制
當今亞洲面臨的政府管理挑戰
政府管理和制度轉變的驅動力
制度變革的關鍵因素
原則和優先事項
 
14  區域合作和一體化
亞洲未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而不是衝突
40年前:1970年混亂的亞洲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展的40年:1970-2010年
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
經濟進一步一體化的前景
未來合作和一體化的框架
促進區域合作的優先領域
區域合作組織
發展前景和制度的選擇
 
15  實現「亞洲世紀」:亞洲的世界地位
亞洲在全球化足跡中的巨大變化
亞洲全球角色的影響
國家和區域政策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16  結論:錯失「亞洲世紀」的代價
應對轉型
國家行為議程
區域合作議程
改變亞洲在世界的角色
各國間的優先權
錯失「亞洲世紀」的代價
無形因素
 
附錄一  2050年亞洲的人口變化情況
附錄二  全球經濟增長發展模型
附錄三  亞洲的技術前景
附錄四  提高生產率和增長
附錄五  城市化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主編、作者和貢獻者簡介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