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5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议题 > 群策:臺大城鄉基金會二十年輯
群策:臺大城鄉基金會二十年輯
上一张
群策:臺大城鄉基金會二十年輯
下一张
prev next

群策:臺大城鄉基金會二十年輯

作者: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出版社: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ISBN: 9789868678804
出版日期: 2013-10-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99.00
市场价格: RM45.48
本店售价: RM40.4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限量500本紀念!


  全書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是創會滿二十年之際,各界學者專家對本會的殷切期許駕針砭,兼論對臺灣社會的分析和關懷;第二章則是由基金會的六個工作室論述其在臺灣各地的行動經驗和代表性實務案例,其中包含跨海合作、跨組執行的八八風災民間版重建計畫;第三章是透過三場「臺大城鄉基金會創會廿週年系列論壇」的紀錄,分別探討本會的藝術介入空間、駐地工作模武,及創革性空間實務單位的組織經營,與自我的反身批判。

  本書不僅是目前「參與式設計在臺灣」之第一線經驗知識,更真實地記載了一個伴隨臺灣社會經歷二十多年變遷的民間組織,對於空間專業之社會實踐的辯證與思考。期望本書能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對我們的社會、文化,與環境,提出更多寶貴的看法及作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為因應臺灣快速經濟成長中之城鄉、建築、實質環境等嚴重課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於1990年7月成立專業服務單位「規劃室」,整合各專業領域之專長並落實社會實踐之目標。經過四年的工作,「規劃室」以「結合學術與專業」的理念,為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門進行了多項規劃與設計工作,包括縣市綜合發展計畫、都市計畫、都市更新、聚落與古蹟保存、社區發展與設計、地景規劃與設計及建築計畫與設計。由於工作量不斷增加,個案之內容及對外關係日趨複雜多樣,乃邀集社會贊助,於1994年8月正武成立「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在1995年間,為進一步落實專業規劃與地方社區的結合,並同時提昇工作效率,基金會於宜蘭縣成立工作室。

  本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是以非營利性之運作方武,進行多元性社會服務的專業規劃設計工作,在目前經濟掛帥、環境品質嚴重惡化、公共意識低落的時代,這樣的理念應有助於專業本身的調整,亦期許實質環境有所具體的改善。

  l. 將學術研究成果實踐而服務社會

  2. 綜合學術與專業知識,參與建設社會

  3. 開拓研究室及研究所資源,並能加以靈活運用

  4. 推廣國際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研究工作

  本基金會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承辦有關建築、城市及鄉村之研究,規劃與實質環境設計之工作,舉辦與上述工作相關之研討、教育、交流、合作等活動,以及出版並推廣上述工作及活動的成果作為學術與專業實踐的媒介。
 


目錄

Chapter 1 話說基金會~回顧與展望

Part I董監事
榮譽董事長的話:我看基金會二十年  王鴻楷
基金會成立二十年之挑戰  華昌宜
改變、參與、反思  喻肇青
基金會的未來十年  夏鑄九
以人為本的規劃  於幼華
堅持原則與小題大作  黃永松
把握基金會成立的理想和目標  陳亮全

Part II 會外友人
城鄉一夢  張聖琳
FOUND(ation)=開創  侯志仁
承擔過去 接軌未來  林旺根
圓桌上的價值  倫迪‧赫斯特

Part III 會內同仁
辭條:Ⅱ2「愚人樹」 凝望臺大城鄉基金會25週年  張興傑
在痛的過程中,找到新的開展  訪談 黃千秀
透過在地生根,培養專業整合的能量  訪談 蔡筱君
關鍵時刻,一個轉捩點  訪談 陳育貞
倡議好環境的服務平臺  訪談 吳瓊芬、周維崇
在核心理想下,創造累積專業的彈性體制  訪談 慕思勉、蘇雅玲、林芳正
透過跨域對話,實踐社會創新  訪談 蔡福昌

Part IV 執行長
執行長的話:學習民主的專業  劉可強

Chapter 2 耕耘基金會~分進與合擊

椰鄰工作室
宜蘭工作室
綠驛工作室
夢田工作室
新工作室
洲南工作室
八八風災 重建計畫

Chapter 3 行徑基金會~實踐與價值

論壇第一場:「空間的社會生產」
論壇第二場:「基金會的駐地經驗」
論壇第三場:「從都計室到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