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1,74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摄影 >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上一张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下一张
prev next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作者: 林志明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13-02-0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24
本店售价: RM47.38
促销价: RM46.85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攝影」的意義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懸置在無盡擺盪之中,攝影讓人困惑卻又著迷的獨特複多性與張力特質

  邁向數位影像時代後,台灣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論深度的跨領域影像論述;重量級影像藝術論述學者林志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結

  攝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攝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其攝影技術的年代為開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經拍出了公認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攝影發明者爭論並不僅存在於達蓋爾與涅普斯之間,英國攝影家塔伯發明卡羅版攝影術,不同於使用暗箱成像的達蓋爾版,成為第一個可以從事影像複製的攝影術。

  這些發明權爭奪,賦予了「攝影」這個媒材∕技術複雜的身世,但也致使攝影自身產生了豐富的文化意含與解讀可能,這即是本書中所希望提出的「複多」概念──說明的即是在「攝影」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所含帶包括多重起源說法、定義的多樣性,以及它的系譜無可避免地橫跨在文化、社會、歷史等各種不同領域中、並且無法彼此化約的特殊豐富性。

  從「複多」作為起點開始,攝影究竟是一種對真實的複製技術,還是一種「由光產生描繪」的藝術形式?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還是一種社會史料?它是自然產生的魔術,還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對攝影試圖進行定義時,也會因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帶多樣的問題焦點。內含在「攝影」自身的複雜性質,不僅讓攝影史的書寫脫離傳統的藝術史建構、也讓攝影與其所複製的「真實」之間構成既緊密又極具張力的關係。

  從「攝影」這種複多而又極具張力的特質作為提問核心,本書首先試圖從攝影史的書寫方法論探討進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學取徑、台灣攝影史的試探進入作為「輯一:攝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後透過討論「紀實攝影」、「攝影肖像」以及安迪華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討論「攝影」作品在意義上的擺盪;並且同時收錄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詭異〉一文,以及布希亞的攝影觀,整合了全書的理論探問。

  本書為影像藝術學者林志明近十年的研究書寫集結,也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第一本由台灣學者撰寫、針對攝影影像專注著力的論述專著。

作者簡介

林志明

  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台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擔任了四屆台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了台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台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台展。

  同時他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蓮。

  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目錄

序:擺盪中的影像∕林志明

輯一 攝影史研究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探
攝影史多重敘事問題的逐點展開
紐霍爾《攝影史》之後的攝影史書寫
結語:攝影多重敘事的其他可能議題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Geoffrey Batchen 巴沁
Mary Warner Marien 瑪莉安
Francois Brunet 布余內
結語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
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
時常處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場域
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
日治時期全面發展
留日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
三元的攝影流派
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

攝影:熟悉的陌生感
在巴特與巴特茲之間
佛洛依德詭異與熟悉的陌生感
藉由攝影的角度閱讀佛洛依德〈詭異〉
藉由詭異的概念來閱讀相片

輯二 擺盪中的攝影影像

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源自真實的張力:關於紀錄性的四條反思線索
攝影的文件性質
結語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雙重的提問
圖像與標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標指到美學
認同作用的多重意義
巴特的肖像閱讀
觀看中的瘋狂體驗
結語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系列:
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向當代英雄聖像
三個系列及三個時期
名人現象與華荷作品
當代英雄聖像
結語

布希亞論攝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支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脈絡

收錄文章出處
參考書目